瓷器的保養(yǎng)方法:1、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時應注意防震、防擠壓、防碰撞。鑒賞藏品時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盡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時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絨布墊好,賞看時不要互相傳遞,一人賞看結束應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觀賞。2、剛買回來的高溫釉或釉下彩瓷器,應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時,再用洗潔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干水分后用盒子裝上,盒中應有泡沫充墊,且加了泡沫后直徑不能超過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應松緊適當,同時應避免擠壓,以防損傷藏品。3、瓶、罐、 尊等一般是由下而上兩段拼接而成,移動時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確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裝飾有雙耳,在取放時 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或損壞。薄胎器皿,胎薄、質輕、嬌氣,移動、安放時更要小心,要雙手捧底,忌用單手。
乾隆(1736~1795),為清高宗弘歷的年號。乾隆朝共60年,瓷器生產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無論數(shù)量與質量都是后世所望塵莫及。乾隆官窯款識以篆書為主,有“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排列方式有六字三行、一行橫書、環(huán)書等,四字款識“乾隆年制”、“乾隆御制”有二行排列??钔饣驀噪p固,或單固,或無邊飾,或單方框,或雙方框,偶有對書款識。題款方式有書款、刻款等。書款以青花料普遍,也有紅彩、墨彩、琺瑯彩等??钭R或書寫或刻劃均工整,字為“宋槧體”。民窯有“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等,書寫不很規(guī)范,有的不可辨別。年號紀年款有“乾隆十年”等,干支紀年款有“大清乾隆丙辰年制”等。
嘉慶(1796~1820),為清仁宗顆琰的年號。嘉慶官窯早期仍為乾隆風格,后期有些粗率。官款多為“大清嘉慶年制”、“嘉慶年制”,以篆款多見,無邊框占多數(shù)。書款識材料有青花、礬紅、金彩等,有書款和刻款。民窯款識以“大清嘉慶年制”三行無邊框篆款居多,另有“嘉慶年制”篆款,書寫多不規(guī)范,辨認困難。年號紀年款有“嘉慶元年”等。
翹翅:指釉面開裂,收縮,邊緣向外翹起,如鳥翅.古陶瓷特征,常出現(xiàn)唐以前的陶瓷上。難仿。38、開芒片:指出水后,釉面重新開裂,裂片翹起,手撫如觸芒。個把月后,又自行關閉,如平面。復置水中數(shù)年,再拿出,又會開芒片。以臨汝瓷,冰瓷為。39、活芒片:開芒片后,片隙里進了臟物,則謂死芒片,不會再開閉。活芒片是干凈的,再經水泡,可重新開閉的。40、探底:砂紙磨底足,探知胎色﹑胎質﹑老化﹑火工等情況。
急干片:古瓷出水后,沒有慢慢涼干,便遭風吹日曬,不該開片的瓷器,也會開片,但因是同時急干片,故片紋色彩一致。收縮縫小,以區(qū)別其它開片形式。有仿,但太不象。42、魚籽紋,形如魚籽的裂片,片較小,間隙大,色黑,古瓷特征,難仿。43、龜裂紋:如龜殼的裂片,大片。古瓷龜裂紋片縫大,色黑。以汝瓷為顯著。縫色是窯后形成的。千年前形成的必有管狀片縫跡象。目前仿出,也無人知曉這一特征。無著作論及。近面世后出的,多無色,與現(xiàn)代仿品差別不大。44、脫衣傷:瓷器長期受腐,釉面全部脫光。脫衣傷,常有發(fā)粉和脫釉等特征伴隨,容易鑒定。
陳酸斑:長期受酸的有機物浸染,而形成的斑,斑痕深入胎骨,坑洼明顯,坑洼邊緣有銳角。而仿品的酸咬斑,是急拿,有模糊感.并只是表面。46、陽光斑:老黃色,微紅。是經十年以上,長期定位在野外陽光下,日照形成的斑。其斑點可透瓷面。內外一致.破碎觀胎,胎色也被曬成紅黃的斑色。47、針狀芒硝:出土瓷,不洗不動,陰干,一月后,會生成針狀芒硝,唐之前陶瓷為顯。48、烘酒香:酒器,水濕之,文火烘之,土香氣中可聞辯到酒香,陶器為。49、寶光:五前的古瓷,若沒經日曬,水燙,火烤,或悶熱天,或大霧天,可見古瓷四周散發(fā)白光,大而圓,區(qū)別于朦朧光。發(fā)光大時,隔布,隔紙,都可見。因其神奇,故前輩稱為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