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收藏已經成為一種時尚。
談起收藏的件藏品,可能每一個玩家都有自己的故事。真正開始“入道”,理由也是五花八門。懷舊是人的天性。有人說,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面對生活的壓力,心理脆弱的現代人很容易產生種種莫名的焦慮、煩躁,因為現實的不足而懷念往昔是很自然的。
有些收藏者開始收藏活動,并非目的性很明確,往往是出于懷舊。諸如爺爺的大煙斗,祖母的碧玉簪,父母親那泛黃了的結婚證。見物思情,懷舊之情油然而生。將這些身邊之物收藏起來,這不是簡單的收藏,而是收藏了一份親情,一段情緣。
對古玩的熱愛,歸根到底是懷傳統的文化舊。收藏家馬未都說:“越是有文化內涵的器物,市場越好,而過分透支了文化,市場也會出現滑坡。
如果你買了股票,債券,賣了之后,即使賺了錢,你也不會對于它有什么感情。古玩則不同。你花10萬元買一件古玩,把玩一段時間后,即使再以原價賣掉,也會覺得得到了許多,這就是古玩的魅力。在古玩的身上寄托的收藏者的情感。這也是古玩的魅力。正是由于這種魅力,人們舍不得拋掉手中的古玩,越這樣買家的興趣越大,古玩的價格也就上去了。
要說搞收藏完全不受經濟利益的驅動,是不客觀的。絕大多數的收藏家也是精明的投資家。眾所周知,藝術品收藏是較房地產、股票有更高回報率的投資活動,古往今來,古董商、古玩店都是利潤豐厚的行業。
馬未都認為:“用錢來衡量,如果僅僅說這件藝術品是無價的,那是沒有意義的。近,畢加索的一幅作品以超過1億美元的價格成交,我覺得這就是衡量畢加索藝術成就好的標準。我們今天引以自豪的是,中國的古代藝術品價格也在不停地攀升。
收藏隊伍中有部分老知識分子(或稱文人雅士)、離退休老干部,他們的收藏心理取向,主要在于養生。他們視收藏為一種高雅的消閑活動,通過對藏品的欣賞,求得心理上的愉悅,怡情養性,達到的目的。如宋人趙希鵠所描繪的那樣"明窗凈幾,羅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容玉立相映,時取古人妙跡,以觀鳥篆蝸書,奇峰遠水,摩掌鐘鼎,如親見商周。端硯涌嚴泉,焦桐鳴玉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謂備用清福,孰有愈此者乎?"
●收藏古玩要系列化、化
提醒:錢少有錢少的玩法,錢多有錢多的玩法;收藏不只限于古玩,“今玩”同樣可納入收藏視野,關鍵在于“用心”。如“文革”瓷、酒瓶、鑰匙扣、煙灰缸、糖紙……只要走系列化道路,便大有文章可做。鄭州古玩城曾展出一位玩家的藏品,他沒有雄厚的資金,于是,收藏各式各樣的繡花針,從古到今,已成系列。即使有一定經濟實力的玩家,也不要見什么買什么。可以投資一些大件,但無論字畫、銅器、瓷器等,都得鉆研透,努力向化方向發展。
尋一位愛古玩的人做朋友吧!
尋一位愛古玩的人做朋友吧!有人曾作統計:收藏家、文博平均壽命比常人要高出十多歲。這是真的嗎?下面為大家解讀其內幕原因!
收藏與健康是當今兩大熱門話題,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那就是收藏有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