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始九年神獸鏡
西晉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河南淇縣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直徑17.7厘米,鏡面圓形,球形鈕,鈕外浮雕環繞式神獸,結迦座仙人,外有鈐印式銘文:“泰始9年3月7日 張氏作青 同(銅)竟(鏡)□大 工青且明泰九年作 明如日月 光上有東 王父泰□ 西王母□ 食□天壽 如金石位至三公世 世公侯王”云云,每印四字,計64字。
觀察銅鏡的形狀,從形狀上對古銅鏡的真偽進行辨別。為銅鏡能具有真實、清晰的效果,古人在鑄造銅鏡時,鏡子的大小和弧度有嚴格的比例關系。一般來講,小一點的銅鏡可以看到比較平緩的弧度,超過20公分的銅鏡就基本是一個平面,看不出明顯的弧度起伏。而新仿的銅鏡弧度與鏡子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
除“看形”外,辨別銅鏡上的銹和銅的味道,也可以對古銅鏡進行真偽方面的鑒定。從銹上來說,新仿的銅鏡,它的銹是后做上去的。采取了一些化學的作用,或把一些老銅器上的銹劃下來以后,用膠和起來粘連在上面,可以用水來辨別。仿制品的銅鏡,將其放在水里,會出現幾種情況,一種情況就是不沾水,有銹的地方不沾水,是逆水的,就像荷葉沾水一樣的感覺。沾水以后,新仿制的銅鏡有這樣幾種味道,一種是硫酸味;一種是臭味,堿燒過的那種臭味;還有一種是銅腥味。就是剛煉出來的銅作成的銅鏡,也有一種銅腥的味道。而老銅鏡一般有一種銅香味,這里所說的銅香味,就是出土后的泥土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