炻器,即紫砂制品。燒結溫度在1000—1240℃,特點是燒結后坯體透氣不透水,坯體保持開放性氣孔和封閉性氣孔的物理結構。封閉性氣孔,即顆粒(以石英為核心的團結顆粒)中的氣孔和顆粒之間的氣孔。紫砂器皿的雙氣孔結構,導致紫砂器皿具有隔熱效能和保鮮(透氣)功能。封閉性性氣孔的形成是紫砂泥中含的有機成分(主要是鉀鈉鈣的化合物),在一定溫度下發生化學反應,釋放出氣體。但化學反應未盡充分,釋放的氣體不多,容納在顆粒之中。如果反應充分,釋放的氣體就會較多,出現鼓泡和破泡現象。破泡后的地方,常溫下收縮,就在坯體表面形成了“針孔”。紫砂未燒結,其中的黏土成分未充分發生化學反應,鉀鈉鈣化合物依然較多,所以也會有土腥味,同時,坯體強度不夠,受到外力容易破損。
主要用途
1.燒制陶器。
2.陶器原料。礦物成分復雜,主要由高嶺石、水白云母、蒙脫石、石英和長石組成。顆粒大小不一致,常含砂粒、粉砂和粘土等。具吸水性和吸附性,加水后有可塑性。顏色不純,往往帶有黃、灰等色,因而僅用于陶器制造。
陶土主要用作燒制外墻、地磚、陶器具等。
陶土資源主要分布在小橫山一帶。含礦層位主要是白堊系上部粉砂質粘土,第三紀殘坡積、沖坡積,第四系上更新統戚嘴組粉質粘土。礦床(點)取樣分析:含二氧化硅65.18-71.86%,三氧化二鋁15.02-17.99%,三氧化二鐵3.27-6.61%,氧化鈣0.75-1.68%,氧化鎂0.89-2.07%,燒失量4.19-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