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莖的發育及特點:地下莖發生于根與莖的連接處,在土中沿水平方向延伸。生長速度極為緩慢(年生長3~5cm),成為極其短縮的變態莖。節間極短,各節有鱗片狀的變態葉和芽。地下莖先端的芽密集成群,稱為鱗芽群。這些鱗芽會萌發成地上莖,是產量構成的基本因素。
地上莖的形成:由種子萌芽或鱗芽發育產生。鱗芽萌生地上莖,在幼嫩時采收即得到產品器官蘆筍,任其自然生長即成為高大的地上部植株。主莖和分枝中均含有葉綠素,可進行光合作用。
蘆筍雌雄異株,蟲媒花,花小,鐘形,萼片及花瓣各6枚。花每1-4朵腋生,綠黃色;花梗長8-12(-14)毫米,關節位于上部或近中部;雄花:花被長5-6毫米;花絲中部以下貼生于花被片上;雌花較小,花被長約3毫米。漿果直徑7-8毫米,熟時紅色,有2-3顆種子。花期5-6月,果期9-10月。 [1]
蘆筍蒸騰量小,根系發達,比較耐旱。但在采筍期過于干旱,必然導致嫩莖細弱,生長芽回縮,嚴重減產。蘆筍極不耐澇,積水會導致根腐而死亡。故栽植地塊應高燥,雨季注意排水。 [2]
分株繁殖
是通過優良豐產的種株,掘出根株,分割地下莖后,栽于大田。其優點是,植株間的性狀一致、整齊,但費力費 時,運輸不便,定植后的長勢弱,產量低,壽命短。一般只作良種繁育栽培。
選擇苗圃地需考慮以下幾點:
,苗地應適于蘆筍根系發育,利于苗株生長,同時容易起苗、分苗。一般以土質疏松,富含有機質,地下水位低,排水好,保水力較強,呈微酸性,pH5.8~6.7的土壤為宜。不要選黏性土地育苗,否則株間肉質根相互黏合,起苗、分苗費工,并會導致嚴重傷根。
第二,要選擇無立枯病和紫紋羽病等病菌的土壤。以免苗期攜帶這兩種病害造成蔓延。因此,凡有這兩種病的土地,如果園、桑園、胡蘿卜、棉花、苧麻等地均不宜作育苗地,更不宜與蘆筍連作。
第三,蘆筍苗生長極慢,而株行距大,易滋生雜草。因此,要選擇雜草少的土地,尤其不能有多年生雜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