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漢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代宣德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艷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于世,與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燒制技術達到了高峰,成為我國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稱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鎮陶錄》評價宣德瓷器:“諸料悉精,青花貴。”
紋飾圖案特征:宣德青花瓷以紋飾取勝,紋飾畫得十分規矩,從不出邊線。畫筆分實筆和勾勒渲染兩種,實筆多為細線條,勾勒渲染多為粗線條和紋飾,線條流暢,紋路清晰,有一氣呵成感。紋飾粗獷、隨意點繪沒有輪廓,俗稱“一筆點畫”。紋飾取材范圍比較廣闊,花鳥魚蟲,人物山水無所不有。
款識特征:宣德青花款識曾有滿器身的說法,瓷盤無一例外全部有款,其他根據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頸、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書寫。早期為四字篆款,其他多寫楷書。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六字款有“大明宣德年制”雙圈雙行楷書款、六字橫款、六字豎款。四字款有雙行雙圈楷書款、四字橫款、四字豎款、四字篆書款。主要是以器物足內中心的青花雙圈六字雙行楷書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個別用“造”,“宣德年制”四字款較少。民窯器大多書“福”、“壽”及梵文。字體結構布局都很規矩,字與字之間距離、筆劃粗細適中,模仿晉唐小楷的筆法,頗有顏體書法之韻味。
宣德青花的釉泡問題,宣德青花的釉泡是大、中、小分布在釉膜下的。所謂釉膜是古玩行中的稱謂,實際上它是連續相玻璃介質上面的一層硅磷膠 它高低不一,大小不同懸浮在釉面下,這是由于胎釉原料中的吸附水,結構水,以及自然水在沸點以上的高溫中汽化而形成、受高熱膨脹直向釉面沖刺,一直沖到硅磷膠下面,無力再沖破而停留,這樣就形成大小不一,深淺不同,分布不均而懸浮的釉泡,而這種釉泡它是受到釉的化學結構、釉的細度以及高溫黏度和窯溫制約的。宣德釉富含堿金屬元素,故高溫黏稠度大,釉泡的沖刺阻力也就大;由于水分含量分布不均,所以也就形成大小不同高低參差的懸浮氣泡在硅磷膠下面。這就是宣德釉泡形成的機理,
宣德青花以進口的蘇麻離青料繪制,青花發色青翠沉穩,深濃處多黑褐色結晶斑。結晶斑系鈷料中竄出,或浮于器表,或下陷于胎骨,使宣德青花更加妙不可言。腹上留白處書青花六字單行款“大明宣德年制”。此類花澆似乎深得雍正帝(1723-35在位)青睞,兩幅雍正《古玩圖》,記錄清世宗御藏珍器,分別斷代1728及1729年,畫中可見三件早明花澆,形飾相近,下承木座,其一出自大維德爵士舊藏,現存大英博物館,其二現存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見《盛世華章》,英國藝術學院,倫敦,2005-6年,編號168 and 169。
明宣德 青花纏枝花卉菊瓣紋花澆
高13.4厘米
款識:大明宣德年制
北京保利2018秋季拍賣會 5355號
成交價:人民幣?15,525,000
備注:
1. 仇焱之先生“抗希齋”舊藏。
近年來,宣德青花瓷器再次成為收藏界的熱門話題。宣德青花瓷器是中國古代明代宣德年間的瓷器,因其器型精美、裝飾簡潔而被譽為“瓷器”。近,一些宣德青花瓷器在拍賣會上創下了,再次掀起了一股收藏高潮。2019年6月,一只明代宣德青花底款“大明宣德年制”開光大紅色盤邊雄雞圖碗在香港一家拍賣行以1.584億港幣(約合2億人民幣)的價格成交,創下世界拍賣記錄。這只碗是目前世界上一只完整的宣德青花雄雞碗,具有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除了這只碗之外,其他宣德青花瓷器的價格也在不斷攀升。據了解,2019年11月,一只宣德青花瓷器在國內一場拍賣會上以3.72億元的價格成交,比同一時期的拍賣價翻倍。這表明,宣德青花瓷器市場依然非常活躍,并且有著的增值空間。那么,為什么宣德青花瓷器價格能夠一路飆升呢?,宣德青花瓷器的數量非常,尤其是完好保存的宣德青花瓷器更是少之又少。其次,宣德青花瓷器具有的藝術品質,每只瓷器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再者,宣德青花瓷器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也是不可忽視的,它們見證了中國陶瓷工藝的發展歷程,具有重要的歷史紀念意義。
除了這只碗之外,其他宣德青花瓷器的價格也在不斷攀升。據了解,2019年11月,一只宣德青花瓷器在國內一場拍賣會上以3.72億元的價格成交,比同一時期的拍賣價翻倍。這表明,宣德青花瓷器市場依然非常活躍,并且有著的增值空間。那么,為什么宣德青花瓷器價格能夠一路飆升呢?,宣德青花瓷器的數量非常,尤其是完好保存的宣德青花瓷器更是少之又少。其次,宣德青花瓷器具有的藝術品質,每只瓷器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再者,宣德青花瓷器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也是不可忽視的,它們見證了中國陶瓷工藝的發展歷程,具有重要的歷史紀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