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場作為覆蓋范圍廣泛的經濟工具,其與綠色金融、數據技術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構全球低碳轉型的格局。根據國際碳行動伙伴組織(ICAP)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4月,約有38個司法管轄區和24個州、地區或城市正在運行碳交易市場,呈現多層次的特點,碳交易已成為碳減排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
也是在2024年,澳門碳交所成立,作為中國一家由社會資本牽頭設立于境外且立的碳交易所,為國際資本參與中國碳市場提供了平臺,將全球氣候相關產品及機遇連接起來。
社會管理實踐(S)案例:
電科數字《數字化賦能產業生態 履行社會責任堅定承諾》
海油發展《多措并舉關愛員工 健康管理激勵同行》
華潤微電子《自主多層外延超結MOS平臺及產品開發項目 助力國家信息安全》
聯美控股《努力創造社會價值,智慧供熱賦美生活》
麥加芯彩《以DEI 雇主大獎為引擎,驅動多元化、公平與包容的未來發展》
攜程集團《深度履行社會責任 致力于社區家庭雙友好》
中紅醫療《推動醫療可及,“手”護人民健康》
中環環保《構建研發體系 為城市建設貢獻力量》
中信特鋼《打造幸福職場 熱心志愿服務》
第四范式《AI賦能企業智能化轉型 為生命健康保駕》
趨勢
A股上市公司:隨著監管要求,越來越多的A股公司開始披露ESG報告。
港股與美股:在港交所和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也普遍發布ESG報告。
企業做 ESG 報告主要有以下原因:
合規需求:國內外監管機構對企業 ESG 信息披露的要求日益嚴格,企業需要通過編制 ESG 報告來滿足合規要求,避免法律風險。
提升形象:在注重可持續發展的當下,展示在環境、社會和治理方面的成效,能樹立良好品牌形象,獲得社會認可,增強品牌價值與美譽度。
吸引投資:眾多投資機構將 ESG 納入投資決策, ESG 報告可吸引投資,還能助企業獲更優融資條件,降低融資成本。
風險管理:編制報告可助企業全面評估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提前應對,減少潛在損失。
持續發展:推動企業創新,促進資源利用優化和運營效率提升,實現可持續發展。
市場需求:滿足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對 ESG 信息的需求,有助于維持合作關系,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
人才管理:利于吸引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年輕人才,提高員工認同感與忠誠度,減少人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