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吻的創(chuàng)造實際上是雕塑和建筑的結合,是建筑空間的外部延續(xù),也是創(chuàng)造者對地區(qū)建筑文化的理解與情感交流的融貫體現。傳統(tǒng)儒家藝術在表達方式上常用“比興”與“比德”的手法,往往通過對自然的比擬,使自然現象與倫理特性理知地聯(lián)系起來,來創(chuàng)造出它們在情感上的對應關系。譬如《論語.雍也》“子曰:知者樂山,仁者樂水,知者動,仁者靜。”山和智者,水和仁者通過比擬而成為相互依存的象征。
正吻并非單純?yōu)榱搜b飾,正脊兩端是木構架的關鍵部位,為了使榫卯結合的木構件接合緊密,需要在這里施加較大重量,以后就演化為正吻。這些小獸在結構上穩(wěn)固了屋脊和瓦壟,吻是固定正脊、岔脊的構件,其他小獸均具有防止屋脊滑動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建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琉璃吻獸在建筑上還有其他特殊功能,正脊和檐角是殿頂兩坡的交匯點,雨水從交匯點的縫隙容易滲入,吻獸在此起到嚴密封固瓦壟,使脊壟既穩(wěn)固又不滲水。為了防止各斜脊瓦件的下滑,使用了釘子把它們釘到大木結構上,又為避免釘孔漏雨,便加蓋釘帽,古代匠師巧妙地把釘帽加以美化,就形成了各斜向屋脊的吻獸。吻獸類的裝飾大大豐富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屋頂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