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堂:
亦位于大雄寶殿之后。講堂也是講說佛經的地方。中小型寺院沒有法堂,就以講堂代替法堂。如果有法堂,那么講堂就置于法堂兩側的廂房內,或者安排在佛殿和法堂之間兩跨院之中。寺院是演說佛經、念經、皈依力戒之所。
大的寺院的灶房大鍋一次都可煮飯一石以上,燒菜百斤以上。即使有如此大鍋,對于一個有上千僧人的大型寺院,再加上四方慕名而來的云游僧人,即使有幾口大鍋也不能滿足千名以上僧人在一起同時用飯,因此就產生兩種用餐辦法:一是分成幾批用餐,以都在一個大齋堂用餐;另一種是分成幾個大齋堂,以能同時用餐,基本上沒有破壞集體用餐的古訓。臺灣的佛光山和中臺禪寺等大型寺院皆采取此法。
有的寺院不建碑樓、碑廊而建碑亭,作用與碑樓、碑廊相同。造型亦多為方形,建在臺基上,四面為四根立柱,無門,中間端放大碑。碑亭一般建在寺廟前院或后院兩側,左右各一。也有建在寺廟四角,共四個。碑亭整體一般涂成紅色,頂部要用琉璃瓦。如皇帝賜的御碑,那就只建一座高大碑亭,放在中軸線上,皇權即使在提倡佛法平等的寺院也是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