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語者幸福心理 -09-126
無意識的行為很多時候是你自己內心深層的潛意識的體現。看起來這很可能是你一定程度上對自我的否定、價值的懷疑,并因此對自己進行的攻擊。
行為改變(比如刺激源環境控制、行為打斷、負面情緒管控、痛苦承受度提升等)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你的自我傷害行為,但我仍然建議你可以尋求更的心理咨詢,探索深層的真實原因及維持機制,并且避免行為問題表現的遷移。
查看此問題的另外1個回答
水晶透明-08-30
早期抑郁如何發現?發現后在無法獲得心理醫生幫助的前提下,如何自救和協助他人處理?
心語者幸福心理 -08-3012
每個人的具體情緒表現特征不同,可能表現為情緒低落、煩躁易怒、興趣缺乏、同時并發出現睡眠或進食等問題,對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等造成負面影響。
各類心理問題本身和身體疾病類似,也都有生理基礎,在不接受評估干預的前提下,只進行自主調節很可能會延誤治療,因此并不建議。
查看此問題的另外2個回答
我是一名心語者心理,關于兒童青少年心理、精神
的問題,問吧!
我是心語者心理,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我在傳
統的封閉病房工作過,在國內領域的研究團隊
待過,曾著力于精神障礙、情感障礙的早期識別與
干預,特別是兒童青少年人群中的早期識別、早期
干預。目前,全力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領域。
我擅長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的評估,各類兒童青少
年心理精神問題的診治,如多動癥、孤癥、學習
困難和情緒障礙等。
關于自閉癥(孤癥)、注意力障礙、多動障礙、
學習障礙可以問我;情緒障礙、抽動癥、精神疾病
遺傳風險,也可以問我。親子教育、夫妻關系,涉
及心理溝通的問題,都可以問我。如果你是一個低
年資的精神科,如何在道路上發展,我也可以
給建議。
語者幸福心理 -09-1220
抑郁本身就是基于每個人的主觀情緒體驗判斷的。所以,建議不忽視任何求助的信號,而誤以為對方是“裝”的。
當然,不少心理問題本身都具有一定的“次級獲利”(secondary gain),即因為患有心理問題而獲得的好處,比如身邊人的關注、休息、更低的期待等等。幫助對方認可這些次級獲利,并確保對方在脫離心理問題的前提下,依舊甚至能獲得更多的積極反饋才是更有效的
。
查看此問題的另外8個回答
苦惱的媽媽-09-16
兒子因為我不恰當的教育和溝通方式,學業受到非常大影響,醫院診斷得了焦慮癥。現在已20多歲,不愿跟我溝通,常常不耐煩、對自己不自信,但表現又似乎很自負的樣子,有好多習慣比如花錢大手大腳等我看不慣,卻不知怎么跟他切入話題?哎,咋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