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名稱 |
黑果花楸果 |
面向地區 |
全國 |
外面密被灰白色絨毛。奇數羽狀復葉,連葉柄在內長12-20厘米,葉柄長2.5-5厘米;小葉片5-7對,間隔1-2.5厘米,基部和頂部的小葉片常稍小,卵狀披針形或橢圓披針形,
長3-5厘米,寬1.4-1.8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偏斜圓形,邊緣有細銳鋸齒,基部或中部以下近于全緣,上面具稀疏絨毛或近于無毛,下面蒼白色,
有稀疏或較密集絨毛,間或無毛,側脈9-16對,在葉邊稍彎曲,下面中脈顯著突起;葉軸有白色絨毛,老時近于無毛;托葉草質,宿存,寬卵形,有粗銳鋸齒。
復傘房花序具多數密集花朵,總花梗和花梗均密被白色絨毛,成長時逐漸脫落;花梗長3-4毫米;花直徑6-8毫米;萼筒鐘狀,外面有絨毛或近無毛,內面有絨毛;
雄蕊20,幾與花瓣等長;花柱3,基部具短柔毛,較雄蕊短。果實近球形,直徑6-8毫米,紅色或桔紅色,具宿存閉合萼片。花期6月,果期9-10月。
采取量小次多的原則,在生長期內可追肥2~3次,每次每畝追施尿素或磷酸二銨25kg,選擇雨后或灌水后進行追施,進入8月,應噴施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
黑果腺肋花楸原產于美國東北部,歐洲已有100余年的引種栽培歷史,俄羅斯、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捷克等國家都有相當規模的栽培和相關加工產業。我國沒有該樹種。2001年,遼寧省干旱地區造林研究所承擔了國家林業局“948”項目——“腺肋花楸優良種質資源及栽培與利用技術引進”。同年,腺肋花楸課題組從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引進了腺肋花楸優良品種15個,其中包括黑果腺肋花楸優良品種8個。
自引種以來,相繼完成了繁殖、栽培、區試等方面的研究,繁殖苗木20余萬株,營造栽培試驗示范園200余畝,布置區域試驗點10余個,現已進入推廣階段。[1]黑果腺肋花楸(Aroniamelanocarpa)系薔薇科腺肋花楸屬的一個種,落葉灌木,漿果。樹高1.5-2.5m,樹形叢狀。復傘房花序,花期20天。葉卵圓形,深綠色,秋季葉色變紅,葉變色期20天。
果球形,紫黑色,單果重1.2g,果徑1.4cm,冬季宿存于枝頭至翌年3月份。該樹種具較強的耐寒能力,可耐-40℃低溫,一些品種可耐-46-50℃的嚴寒。抗旱性較強,在降水量500mm以上地區可自然生長。在土壤pH8.0以上時,出現葉黃化現象。定植第2年即可結實,定植3年單株產量達0.6~1.5kg,第5年鮮果產量可達3.2t/hm2,第7年可達7t/hm2。
最近來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