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名稱 |
柿子樹,甜柿子苗,柿子樹基地 |
面向地區 |
全國 |
野柿(Diospyros kaki Thunb. var. silvestris Makino)是山野自生柿樹。小枝及葉柄常密被黃褐色柔毛,葉較栽培柿樹的葉小,葉片下面的毛較多,花較小,果亦較小,直徑約2-5厘米。分布于中國中部、云南、廣東和廣西北部、江西、福建等省區的山區;生于山地自然林或次生林中,或在山坡灌叢中,垂直分布約達1600米。
柿樹是深根性樹種,又是陽性樹種,喜溫暖氣侯,充足陽光和深厚、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土壤,適生于中性土壤,較能耐寒,但較能耐瘠薄,抗旱性強,不耐鹽堿土。 [3] 枝葉萌發溫度一般要求氣溫在12℃以上,故較一般落葉果樹遲。柿宜溫暖氣候,也相當耐寒,由于中國北方日照充足,雨量適中,花量、座果數、產量及品質皆優于南方。柿適生于年平均氣溫9-23℃,冬季極端氣溫在-20℃以上,適年降水量在500-700毫米。柿對地勢和土壤要求不嚴,不論山區、平地或沙灘均可生長,但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而能保持相當濕度的土壤為好,對土壤酸堿度要求不嚴,pH6-7.8為宜。
柿的幼樹生長旺盛,頂部芽萌發力強,層次明顯,進入結果期后,枝條長勢逐漸減弱,形成圓頭或自然半圓形樹冠。
柿枝條可分為結果枝、生長枝、徒長枝和結果母枝4種,結果枝大多由結果母枝的頂芽及頂芽以下的1-3個側芽發出,再以下的芽發出為生長枝,由潛伏芽發出的多為徒長枝,生長枝和徒長枝通常發育為結果母枝。枝條生長以春季為主,成年樹一般一年只有一次生長,幼樹和長勢旺盛的樹可生長2-3次梢,柿枝條基部兩側各有一個為鱗片覆蓋的副芽,大枝衰老下垂或回縮剪斷,即發生更新枝,是人工進行樹體更新的主要依據。
結果母枝的強弱與抽生的結果枝強弱和座果數成正相關,因此合理保留和培養健壯的結果母枝是增產的關鍵之一。結果枝的結實力還與發生果枝的芽位有關,愈靠近結果母枝的結果枝結實力愈強。柿的落果現象在浙江通常有2次,第1次為開花后10天左右,主要因授粉不良或雨水過多,第2次在7-8月,主要為高溫、干旱,影響正常的生理機能所致。
以產于中國浙江杭州的方柿為例,冬芽常于3月中下旬萌動,5月中旬開花,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果熟,11月上旬落葉,繼而進入休眠期,浙江南部由于氣候更為暖和,發葉和開花均有所提前,落葉則推遲,果熟日期主要因品種不同而異。
嫁接方法可用切接、腹接、劈接(圖38),也可用芽接,尤其采用大方塊芽接法較為適宜。嫁接時期,因嫁接方法而異,枝接一般在早春(3月下旬),當砧木苗開始萌動,接穗的芽已開始露青時適宜;芽接常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進行。芽接后忌切口干燥,宜用塑料條捆縛防干。
柿樹樹體高大,經濟壽命期長。栽植距離視品種、地區、立地條件等不同而異,一般采用5-8米株行距為宜。柿的無核品種,具有單性結實的特性,不經授粉受以提高結實率及果實的產量和品質。
為了充分利用園地面積,栽植前期的產量,達到早實豐產的目的,通常初植密度要大一些,株行距采用2米×3米或3米×4米為宜;待進入結果期樹冠郁閉時再根據情況可移栽部分植株建造新園。
柿樹是中國栽培悠久的果樹。果實常經脫澀后作水果,經過適當處理,可貯存數月,如采用冷凍法處理,貯藏在零下10℃的低溫,一年中都可隨時取食。柿子亦可加工制成柿餅。山東益陽、兗州、吳村、菏澤一帶,所產火餅、羹餅,都是帶白霜的柿餅;陜西洛陽、嵩山一帶所產的“黃餅”,柿霜濃厚。將柿餅上的白霜掃下,可作為白塘的代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