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名稱 |
白玉蘭 |
面向地區 |
全國 |
白玉蘭是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木蘭科的白蘭( Michelia alba ) [1] 和玉蘭( Magnolia denudata )的別稱(一般指白蘭,玉蘭僅在河南地區別稱白玉蘭)。白玉蘭是中國有名的觀賞樹種,有2500多年的栽培歷史,原產于江蘇、安徽、浙江、湖南、湖北、貴州、廣東、山西等地區,在北京及以南地區也廣為栽培。樹高可達25m,徑粗可達200cm,樹冠幼時狹卵形,成熟大樹則呈寬卵形或松散廣卵形。
白玉蘭適溫廣泛,在-20~40 ℃以上時都能生長。我國南至云南西雙版納北至黑龍江均有分布。白玉蘭適溫區在暖溫帶到亞熱帶地區,年降水 500~1 850 mm,極端氣溫對白玉蘭樹尤其是苗木生長也有影響,寒冬凍拔、土壤封凍及寒冷的干裂風易傷根、傷芽或凍壞枝干。高溫和日光曝曬易造成葉片灼傷,白玉蘭樹干長期暴露在高溫強光之下易灼傷形成潰瘍。幼苗長期處在高溫烈日之下生長停滯。白玉蘭對氣溫的不適應主要表現在苗木上,秋季長勢旺未完全木質化的苗木易造成凍害引起地上部分枯死。
原產印度尼西亞爪哇,現廣植于東南亞。我國福建、廣東、廣西、云南等省區栽培極盛,長江流域各省區多盆栽,在溫室越冬。少見結實,多用嫁接繁殖,用黃蘭、含笑、火力楠等為砧木;也可用空中壓條或靠接繁殖。
培育行道樹和園林綠化景觀樹,造林密度要視培育白玉蘭樹規格大小而定。培養胸徑 5 cm 以下的樹,株行距為1.5 m×1.5 m;培養胸徑 10 cm 下的,株行距為 2.0 m×2.5 m;10 cm 以上的,株行距為 3 m×3 m 或 3 m×4 m;大規格的,株行距則為 5 m×6 m 或 6 m×6 m。為了充分利用林地實行集約化經營,當白玉蘭樹長到一定規格時移走一部分,培養更大規格的樹。例如,當白玉蘭長到 5 cm 時隔行再隔株挖走一部分樹木,形成 3 m×3 m 株行距,此法類推直至形成 6 m×6 m 大規格樹。
如果苗木過細或者苗木傷根過重采用此法,可減少水分蒸發、促進根系恢復。經過幾年的實踐,發現在土壤肥力條件好的林地或者栽植前施足基肥的林地栽后截干,苗重新萌發的新干生長健壯、干型通直,苗木徑生長和高生長超過未截干苗。定干:苗木栽植后根據培育需要確定苗木主干高度、留養側枝數量和長度。裸根苗栽后及時定干還可以減少苗木水分蒸發。一般定干高度 1.2 m,留 2~3 個側枝,留側枝長度 20~30 cm。
幼林管理,除草除雜灌。雜草及雜灌生長迅速,與新植苗木爭奪生長空間和肥水,只有及時清除雜草、雜灌,才能使白玉蘭苗木正常生長。清除雜草、雜灌 1 年內要進行 2~3 次。可使用化學藥劑除草,通常采用百草枯和草甘膦除草。也可進行機械除草,即使用割灌機割草,此種方法效益高,還能保持水土。此外,還可采用人工鋤草,即在樹冠投影范圍內采取淺鋤,以免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