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17公分旱柳,旱柳出售|貨源充足,重慶旱柳,旱柳樹苗 |
面向地區 |
全國 |
園林用途 |
行道樹 |
落葉與否 |
落葉性 |
生長環境 |
露地 |
樹齡 |
5年 |
樹形 |
卵圓形 |
樹型 |
卵圓形 |
主要觀賞部位 |
觀葉 |
旱柳樹枝直立或斜展,褐黃綠色,后變褐色,無毛,幼枝有毛,芽褐色,微有毛。 旱柳是喜歡生長在陽光充足的地方,耐寒冷干旱植物,分布于北美洲、歐洲、俄羅斯、中國、加拿大、哥倫比亞、日本。具有綠化、觀賞價值。 旱柳枝條柔軟,樹冠豐滿,是中國北方常用的庭蔭樹、行道樹。常栽培在河湖岸邊或孤植于草坪,對植于建筑兩旁。
柳樹耐干旱,耐水澇,喜陽光,較好成活。柳樹育種常用有三種栽培技巧: 用種子種植,選擇上好的年4月份收集的種子埋進土里,等到來年發芽,但可移裁。 插桿發芽,選擇生長快,營養足的枝桿,17-25CM為佳,插入土中、澆水,等到足月便可以成活。 穴栽,挖深坑,修剪移植的樹根,并在根系上噴灑滅蟲藥以提高成活率。噴好農藥后的樹木盡快埋進土穴中,澆上水,將土壓實即可。
據《靖邊縣志》載:清嘉慶末年,知縣苑馥桂通過自捐俸銀,勸喻鄉間富戶捐款等形式,購回以旱柳為主的樹苗10萬余株,清明前后分發縣內居民栽植,成活率頗高。后來人們通過自繁自栽的方法,栽植旱柳等樹木蔚然成風。同治年間,靖邊的生態環境又遭到一次大的破壞。光緒22年知縣丁钖奎到任后,鼓勵民眾廣栽樹木,搞好管護,親自撰寫了《勸民種樹俚語》,到處張貼宣講,使人們種樹的熱情更加高漲。1942年,惠中權任靖邊縣委,為了粉碎當局對邊區的經濟封鎖,曾廣泛發動群眾開展以旱柳為主的植樹造林活動,提出了“多栽一棵樹,多養一只羊”的口號,使靖邊的經濟建設和群眾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受到的表揚,并在陜甘寧邊區推廣了靖邊經驗。其間,還涌現出以白云瑞為代表的一大批植樹英雄,作家吳伯簫以《火焰山上種樹》為題,報道了白云瑞的事跡,發表在延安《解放日報》。
清代以前,靖邊長期處于邊塞地帶,是兵家必爭之地。北宋與西夏在這里對峙駐防,時常有戰爭發生,民不聊生,田少樹木。到了明朝初期,為了防止蒙元殘余勢力擾襲擊,延綏巡撫余子俊筑長城穿境而過,大量耗費地塊民力,出現了人煙、田園荒蕪的局面。只有為數不多的住戶,在自己的地塊里栽植一些旱柳等,以供生產生活之需。除了像神樹澗那樣的個別地方,絕大部分地區只有自生自長的零星樹木,植被破壞非常嚴重。加之毛烏素的流沙不斷推移入侵,每年風沙肆虐,干旱連綿,幾乎成了不毛之地,到處是“狂風陣起不辨昏和晝”的景象,直到1949年,靖邊境內的森林覆蓋率只有0.5%。因此,無論是官府還是民間,都認識到植樹造林的重要性。由于旱柳非常適合當地栽植,而且成材快,枝葉又是羊子的好飼草,所以就成了樹種。
【旱柳生長習性】 旱柳是一種北方常見的落葉類喬木,它們既可以在干旱少雨的貧瘠土壤中生長,也可以在長期有水的江湖兩旁生存,既能在北方的冬季室外安然越冬,又可以在南方夏季濕熱環境下茁壯成長。旱柳是非常耐寒的,耐寒的低溫度會達到零下50度左右,因為旱柳可以在黑龍江的小興安嶺一帶存活。
【旱柳繁殖方式】 旱柳的繁殖方式大致分為兩種,種就是大量繁殖小苗的扦插繁殖,也是保定碩博園林用來培育大量小苗的方法。第二種就是播種繁殖,但是因為旱柳種子保存起來非常麻煩,保存不當的種子易失去發芽能力,因此這種繁殖方式逐漸的被淘汰,都選擇了更簡單更容易成活的扦插繁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