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名稱 |
植物 |
面向地區 |
全國 |
植物(Plants)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包含了如樹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植物可以分為種子植物、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等,據估計現存大約有450 000個物種。綠色植物大部分的能源是經由光合作用從太陽光中得到的,溫度、濕度、光線、淡水是植物生存的基本需求。種子植物共有六大器官: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綠色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借助光能及葉綠素,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利用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產生葡萄糖等有機物,供植物體利用。
光合作用包括光反應過程、光合碳同化二個相互聯系的步驟,光反應過程包括原初反應和電子傳遞與光合磷酸化兩個階段,其中前者進行光能的吸收、傳遞和轉換,把光能轉換成電能,后者則將電能轉變為ATP和NADPH2(合稱同化力)這兩種活躍的化學能。活躍的化學能轉變為穩定化學能是通過碳同化過程完成的。碳同化有C3、C4和CAM三條途徑,根據碳同化途徑的不同,把植物分為C3植物、C4植物和CAM植物。但C3途徑是所有的植物所共有的、碳同化的主要形式,其固定CO2的酶是RuBP羧化酶。C4途徑和CAM途徑都不過是CO2固定方式不同,后都要在植物體內再次把CO2釋放出來,參與C3途徑合成淀粉等。C4途徑和CAM途徑固定CO2的酶都是PEP羧化酶,其對CO2的親和力大于RuBP羧化酶,C4途徑起著CO2泵的作用;CAM途徑的特點是夜間氣孔開放,吸收并固定CO2形成蘋果酸,晝間氣孔關閉,利用夜間形成的蘋果酸脫羧所釋放的CO2,通過C3途徑形成糖。這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適應性。
植物光能利用率還很低。作物現有的產量與理論值相差甚遠,所以增產潛力很大。要提高光能利用率,就應減少漏光等造成的光能損失和提高光能轉化率,主要通過適當增加光合面積、延長光合時間、提高光合效率、提高經濟產量系數和減少光合產物消耗。改善光合性能是提高作物產量的根本途徑。
陸生植物和藻類所行使的光合作用幾乎是所有的生態系中能源及有機物質的初來源。光合作用根本地改變了早期地球大氣的組成,使得有21%的氧氣。動物和大多數其他生物是好氧的,依靠氧氣生存。植物在大多數的陸地生態系中屬于生產者,形成食物鏈的基本。許多動物依靠著植物作為其居所、以及氧氣和食物的提供者。
綠植擺放的空間受到局限一般不是很大,室內溫度適宜一般在25度左右,但晝夜溫差變化小容易使綠植抗性降低,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空氣流通較差,不同位置的光照差別較大,人員流動多。
綠植生長與周邊環境條件的關系十分密切,要求適宜的環境要求。綠植生長過成中所需條件,溫度、光照、空氣、水分、土壤在辦公環境中不能一一達到所需綠植條件。但合理的擺放位置和綠植挑選可以滿足綠植生長的溫度、光照、空氣需求,剩下的水分、土壤和肥料就需要的園藝公司人員來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