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名稱 |
厚樸 |
面向地區 |
全國 |
厚樸,中藥名。為木蘭科植物厚樸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或凹葉厚樸Magnolia offinalis Rehd.et Wils.var.biloba Rehd.et Wils.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4~6月剝取,根皮和枝皮直接陰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陰濕處,“發汗”至內表面變紫褐色或棕褐色時,蒸軟,取出,卷成筒狀,干燥。
"厚樸產 地
分布于陜西、甘肅、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主產于四川、湖北、浙江。
相關論述
1、《中藥學》:燥濕消痰,下氣除滿。 [1]
2、《神農本草經》: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死肌,去三蟲。"
"凹葉厚樸(Magnolia officinalis subsp. biloba(Rehd. et Wils.) Law)
該亞種與原亞種二不同之處在于葉先端凹缺,成2鈍圓的淺裂片,但幼苗之葉先端鈍圓,并不凹缺;聚合果基部較窄。花期4-5月,果期10月。 [2]
產于安徽、浙江西部、江西(廬山)、福建、湖南南部、廣東北部、廣西北部和東北部。生于海拔300-1400米的林中。多栽培于山麓和村舍附近。樹皮入藥、功用同厚樸而稍差,花芽、種子亦供藥用。"
"厚樸選地與整地
種植地以疏松、富含腐殖質、呈中性或微酸性的砂壤土和壤土為好,山地黃壤、紅黃壤也可種植,黏重、排水不良的土壤不宜種植。深翻、整平,按株行距3米×4米或3米×3米開穴,穴長、寬、深分別為60厘米,40厘米、30-50厘米。 [4]
移栽與定植
于2-3月或10-11月落葉后進行定植。每穴施入腐熟廄肥或土雜肥10千克,然后覆土約10厘米,將苗木和枝條適度修剪后,每穴栽入1株,使根系舒展,扶正,邊覆土邊輕輕向上提苗、踏實,使根系與土壤密接,覆土與地面平后澆足定根水。定植深度以根莖露出地面約5厘米為宜。幼樹期間可套種豆類等農作物,以利幼樹的撫育管理。 [4]
田間管理
中耕除草:種子繁殖者出苗后,要經常拔除雜草,并搭棚遮陰。幼樹期每年中耕除草4次,分別于4月中旬、5月下旬、7月中旬和11月中旬進行。林地郁閉后一般僅冬季中耕除草,培土1次。
追肥:結合中耕除草進行追肥,每年追肥1-2次,肥料以腐熟農家肥為主,輔以適量麩餅、復合肥。每畝每次施入農家肥500千克、復合肥45千克。施肥方法是在距苗木6厘米處挖一環溝,將肥料施入溝內。施后覆土。若專施復合肥,其氮、磷、鉀的配比為3:2:1。
除萌、截頂:厚樸萌蘗力強,常在根際部或樹干基部出現萌芽或多干現象,除需壓條繁殖的外,其他應及時剪除萌葉,以主干挺直,生長快。為促使厚樸的加粗生長,增厚干皮,在其定植10年后,當樹高長到10米左右時,應將主干截除,并修剪密生枝、纖弱枝,使養分集中供應主干和主枝生長。
斜割樹皮:當厚樸生長10年后,于春季用利刀從其枝下高15厘米處起一直至基部圍繞樹干將樹皮等距離斜割4-5刀,并用100×10-6ABT2號生根粉溶液向刀口處噴霧,促進樹皮增厚。"
"厚樸藥用:樹皮、根皮、花、種子及芽皆可入藥,以樹皮為主,為中藥,有化濕導滯、行氣平喘、化食消痰、驅風鎮痛之效;種子有明目功效,芽作婦科藥用。 [2]
經濟:子可榨油,含油量35%,出油率25%,可制肥皂。木材供建筑、板料、家具、雕刻、樂器、細木工等用。 [2]
觀賞:葉大蔭濃,花大美麗,可作綠化觀賞樹種。 [2]
化學成分:
含木脂素類:厚樸酚(magnolol),和厚樸酚(honokiol),四氫厚樸酚(tetrahydromagnolol),異厚樸酚(isomagnolol),和厚樸新酚(obovatol),6'-O-甲基和厚樸酚(6'-O-methylhonokil)等;單萜木脂素類:辣薄荷基厚樸酚(piperitylmagnolol),雙辣薄荷基厚樸酚(dipiperitylmagnolol),辣薄荷基和厚樸酚(piperitylhonokiol)等;降木脂素類:厚樸三酚(magnatriol)B,厚樸醛(magnaldehyde)B、D等;雙木脂素類:厚樸木脂素(magnolignan)F、G、H等;揮發油類:含β-桉油醇(β-eudesmol),蓽澄茄醇(eadinol),對聚傘花素(p-eymene)等;生物堿類:木蘭箭毒堿(magnocurarine,又名厚樸堿),柳葉木蘭花堿(salicifoline,又名沙里西弗林)、木蘭花堿(magnoflorine,又名木蘭喊)、番荔枝堿(anonaine)、鵝掌橄堿(liriodenine)等,多屬阿樸啡(aporphine)型生物堿。"
拼音Hòu Pò
英文名CORTEX MAGNOLIAE OFFICINALIS
別名川樸、紫油厚樸
來源本品為木蘭科植物厚樸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或凹葉厚樸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var. biloba Rehd. et Wils.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4~6月剝取,根皮及枝皮直接陰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陰濕處,“發汗”至內表面變紫褐色或棕褐色時,蒸軟,取出,卷成筒狀,干燥。
性狀干皮:呈卷筒狀或雙卷筒狀,長30~35cm,厚0。2~0。7cm,習稱“筒樸”;近根部的干皮一端展開如喇叭口,長13~25cm,厚0。3~0。8cm,習稱“靴筒樸”。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有時呈鱗片狀,較易剝落,有明顯橢圓形皮孔和縱皺紋,刮去粗皮者顯黃棕色。內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較平滑,具細密縱紋,劃之顯油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顆粒性,外層灰棕色,內層紫褐色或棕色,有油性,有的可見多數小亮星。氣香,味辛辣、微苦。
根皮(根樸):呈單筒狀或不規則塊片;有的彎曲似雞腸,習稱“雞腸樸”。質硬,較易折斷,斷面纖維性。
枝皮(枝樸):呈單筒狀,長10~20cm,厚0。1~0。2cm。質脆,易折斷,斷面纖維性。
鑒別(1) 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10余列細胞;有的可見落皮層。皮層外側有石細胞環帶,內側散有多數油細胞及石細胞群。韌皮部射線寬1~3列細胞;纖維多數個成束;亦有油細胞散在。粉末棕色。纖維甚多,直徑15~32μm ,壁甚厚,有的呈波浪形或一邊呈鋸齒狀,木化,孔溝不明顯。石細胞類方形、橢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分枝狀,直徑11~65μm,有時可見層紋。油細胞橢圓形或類圓形,直徑50~85μm ,含黃棕色油狀物。
拼音Hòu Pò
別名厚皮(《吳普本草》),重皮(《廣雅》),赤樸(《別錄》),烈樸(《日華子本草》)。
出處《本經》
來源為木蘭科植物厚樸或凹葉厚樸的樹皮或根皮。立夏至夏至間剝取生長20年以上的植株的干皮或根皮(須先將外表粗皮刮去),陰干;再堆放于土坑內,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下使之發汗,取出曬干,再蒸熟使變軟,卷成筒狀,陰干。細小的根皮,只須除凈泥土,適當切斷,陰干即可。
原形態①厚樸
落葉喬木,高5~15米。樹皮紫褐色。小枝幼時有細毛,老時無毛,冬芽粗大,圓錐狀,芽鱗密被淡黃褐色絨毛。葉互生,橢圓狀倒卵形,長35~45厘米,闊12~20厘米,先端圓而有短急尖頭,稀鈍,基部漸狹成楔形,有時圓形,全緣,上面淡黃綠色,無毛,幼葉下面有密生灰色毛,者葉呈白粉狀,側脈上密生長毛;葉柄長3~4厘米。花與葉同時開放,單生枝頂,杯狀,白色,芳香,直徑15厘米;花梗粗短,長2~3.5厘米,密生絲狀白毛;萼片與花瓣共9~12,或更多,肉質,幾等長;萼片長圓狀倒卵形,淡綠白色,常帶紫紅色;花瓣匙形,白色;雄蕊多數,螺旋狀排列;雌蕊心皮多數,分離,子房長圓形。聚合果長橢圓狀卵形,長9~12厘米,直徑5~6.5厘米,心皮排列緊密,成熟時木質,有彎尖頭。種子三角狀倒卵形,外種皮紅色。花期4~5月。果期9~10月。
分布浙江、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等地。
②凹葉厚樸,又名:廬山厚樸。
與上種的主要不同點,在葉片先端凹陷成2鈍圓淺裂片,裂深2~3.5厘米。
分布浙江、江西、安徽、廣西等地。
性狀商品由于采皮的部位、加工及形狀的不同,種類很多,主要有筒樸、靴角樸、根樸、枝樸四類。
①筒樸
為主干的干皮,經加工后卷成雙卷筒狀,形似"如意",故又稱為"如意卷厚樸"或"如意樸"。長15~45厘米,厚2~5毫米。表面呈淡棕色至深棕色,較薄的皮,表面裂紋少,有縱紋,可見圓形縱裂皮孔;較厚者,表面粗糙,栓皮鱗狀,易剝落。內表面紫棕色,平滑,有細致的縱走紋理,以指甲劃之顯油紋。質較潤而堅硬,不易折斷,斷面外側呈灰棕色纖維性,內側為紫棕色顆粒狀,油潤性。氣芳香,味微辛,咀嚼之少殘渣。
②靴角樸
為靠近根部的干皮,經加工后其形如靴,故名。全長約30~40厘米,厚約3~10毫米。外皮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栓皮易剝落。上端為單卷筒狀,基部展開成喇叭口形,有縱裂紋及橫皺紋呈凹溝狀。因厚薄不勻而形成紫棕色和灰黃色相間的花紋,并有刀刮痕。內面為深紫色或深紅色,有直條紋,下部有凹下的橫溝,與外皮的橫皺紋相對,以指甲劃之,可見油紋。質潤而稍堅,但易折斷。斷面紫棕色,顆粒狀。氣辛香,味苦而辣,咀嚼無殘渣。
③根樸
為根皮經加工后卷成單或雙卷,多劈破,形彎曲如雞腸,故又名"雞腸樸"。長15~45厘米,直徑0.5~2厘米,厚約1~3毫米。表面粗糙,灰棕色,有橫裂紋及縱皺紋,劈破處有纖維狀物露出,內表面深紫棕色,有顯著的縱紋及枝根痕。質韌,難折斷,斷面纖維性,油潤。氣味與干皮同,但咀嚼后遺留的殘渣較多。
④枝樸
為粗枝上剝下的皮,呈單卷狀,長10~20厘米,厚1~2毫米。表面稍粗糙,灰褐色,有縱皺紋及斑痕,有時可見大型孔洞。內表面深紫棕色,平滑,有深直條紋,質脆,易折斷。斷面纖維性。氣味與干皮同,咀嚼后殘渣較多。
以上各種厚樸,斷面均有點狀閃光性結晶。以皮粗肉細,內色深紫、油性大、香味濃、味苦辛微甜、咀嚼無殘渣者為佳。
主產四川、湖北、浙江、貴州、湖南。以四川、湖北所產質量佳,稱紫油厚樸;浙江所產稱溫樸,質量亦好。此外,福建、江西、廣西、甘肅、陜西等地亦產。
溫中,消痰下氣。療霍亂及腹痛脹滿,胃中冷逆及胸中嘔不止,泄痢淋露,除驚,去留熱心煩滿,厚腸胃。"
③《藥性論》:"主療積年冷氣,腹內雷鳴,虛吼,宿食不消,除痰飲,去結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大溫胃氣,嘔吐酸水。主心腹滿,病人虛而尿白。"
④《日華子本草》:"健脾。主反胃,霍亂轉筋,冷熱氣,瀉膀胱,泄五藏一切氣,婦人產前產后腹藏不安。調關節,殺腹藏蟲,明耳目。"
⑤王好古:"主肺氣脹滿,膨而喘咳。"
⑥《本草正》:"溫降,散滯,除寒濕瀉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注意孕婦慎用。
①《本草經集注》:"干姜為之使。惡澤瀉、寒水石、消石。"
②《藥性論》:"忌豆,食之者動氣。"
③《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
④《本草經疏》:"凡嘔吐不因寒痰冷積,而由于胃虛火氣炎上;腹痛因于血虛脾陰不足,而非停滯所致;泄瀉因于火熱暴注,而非積寒傷冷;腹滿因于中氣不足、氣不歸元,而非氣實壅滯;中風由于陰虛火炎、猝致僵仆,而非西北真中寒邪;傷寒發熱頭疼,而無痞塞脹滿之候;小兒吐瀉乳食,將成慢驚;大人氣虛血藁,見發膈證;老人脾虛不能運化,偶有停積;妊婦惡阻,水谷不入;娠婦胎升眩暈;娠婦傷食停冷;娠婦腹痛瀉利;娠婦傷寒傷風;產后血虛腹痛;產后中滿作喘;產后泄瀉反胃,以上諸證,法所咸忌。"
復方①治腹滿痛大便閉者:厚樸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金匱要略》厚樸三物湯)
②治久患氣脹心悶,飲食不得,因食不調。冷熱相擊,致令心腹脹滿:厚樸火上炙令干,又蘸姜汁炙,直待焦黑為度,搗篩如面。以陳米飲調下二錢匕,日三服。亦治反胃,止瀉。(《斗門方》)
③治脾胃氣不和,不思飲食:厚樸(去粗皮,姜汁涂,炙令香凈)二兩半,甘草(炙)一兩半,蒼術(米泔水浸二日,刮去皮)四兩,陳皮(去白)二兩半。上四味,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姜、棗子同煎七分,去滓溫服,空心服之。或杵細末,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鹽湯嚼下,空心服。(《博濟方》平胃散)
④治因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痰涎郁結,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結,嘔逆惡心:紫蘇葉二兩,厚樸三兩,茯苓四兩,半夏五兩。上細切。每服四錢,水盞半,生姜七片,棗一個,煎至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易簡方》四七湯即《金匱要略》半夏厚樸湯)
⑤治蟲積:厚樸、檳榔各二錢,烏梅二個。水煎服。(《保赤全書》)
⑥治中寒洞泄:干姜、厚樸等分。上為末,蜜丸梧子大。任下三十丸。(《鮑氏小兒方》)
⑦治水谷痢久不瘥:厚樸三兩,黃連三兩。銼,水三升,煎取一升。空心細服。(《梅師集驗方》)
各家論述①李杲:"厚樸,苦能下氣,故泄實滿;溫能,故能散濕滿。"
②《湯液本草》:"《本經》云厚樸治中風、傷寒頭痛,溫中,消痰下氣,厚腸胃,去腹脹滿。果泄氣乎?果乎?若與枳實、大黃同用,則能泄實滿,《本經》謂消痰下氣者是也。若與橘皮、蒼術同用,則能除濕滿,《本經》謂溫中者是也。與解利藥同用,則治傷寒頭痛。與治痢藥同用,則厚腸胃。大抵苦溫,用苦則泄,用溫則補。"
③朱震亨:"厚樸,氣藥也。溫而能散,消胃中之實也。""厚樸能治腹脹,因其味辛以提其氣。"
④《本草經疏》:"厚樸,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氣血痹死肌者,蓋以風寒外邪,傷于陽分,則為寒熱頭痛;風寒濕入腠理,則氣血凝澀而成痹,甚則肌肉不仁,此藥辛能散結,苦能燥濕,溫熱能寒,故悉主之也。《別錄》又主溫中、消痰、下氣,療霍亂,及腹痛脹滿,胃中冷逆,胸中嘔不止,泄痢心煩滿者,何莫非腸胃氣逆壅滯,及痰飲留結,飲食生冷所致?得此下泄開通,溫熱暖腎,則諸證不求其止而止矣。至于淋露,雖屬下焦為病,然多因胃家濕熱下流;三蟲亦腸胃濕熱所生,苦能燥濕殺蟲,故亦主之也。《本經》又主驚悸,及《別錄》除驚去留熱者,皆非其所宜。驚悸屬心虛,于脾胃絕無相干,氣味大溫之藥,又豈能去留熱哉。至厚腸胃,蓋亦指邪氣去正氣自益之謂,積滯消腸胃自厚之意耳,非消散之外,復有補益之功也,用者詳之。""厚樸氣味辛溫,性復大熱,其功長于泄結散滿,溫暖脾胃。一切飲食停積,氣壅暴脹,與夫冷氣、逆氣、積年冷氣入腹,腸鳴,虛吼,痰飲吐沫,胃冷嘔逆,腹痛泄瀉及脾胃壯實之人,偶感風寒,氣實人誤服參、耆致成喘脹,誠為要藥。然而性專消導,散而不收,略無補益之功。"
厚樸,寬中化滯,平胃氣之藥也,凡氣滯于中,郁而不散,食積于胃,羈而不行,或濕郁積而不去,濕痰聚而不清,用厚樸之溫可以燥濕,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氣也。故前古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嘔逆瀉利,蟲積痞積,或肺氣脹滿,痰涎喘嗽,或胃氣壅滯,水谷不行,用此消食化痰,去濕散脹,平土、金二臟,以致于中和也。""沈孔庭云:厚樸辛苦溫燥,入脾胃二經,散滯調中,推為首劑。然配他藥,無往不可,與枳實、大黃同用,則泄實滿,故大柴胡湯用之:與陳皮、蒼術同用,則除濕滿,故平胃散用之;與人參、白術、麥蘗同用,則治虛滿,故調中湯用之;又同半夏、膽星,能燥濕清痰;同甘草、白術,能和中健胃;同枳殼、萊卜子能下氣寬腸:同紫蘇、前胡能發散風寒;同山查、枳實能疏氣消食;同吳萸、肉桂能行濕燥陰,實有理氣行氣之功。但氣之盛者,用無不驗,氣之弱者,宜少用之。"
⑥《本草經讀》:"厚樸,氣味厚而主降,降則溫而專于散,苦而專于泄,故所主皆為實癥。中風有便溺阻隔癥,傷寒有下之微喘癥,有發汗后腹脹滿癥,大便鞭癥,頭痛有濁氣上沖癥,俱宜主以厚樸也。至于溫能散寒,苦能泄熱,能散能泄,則可以解氣逆之驚悸。能散則氣行,能泄則血行,故可以治氣血痹及死肌也。寬脹下氣,《經》無明文,仲景因其氣味苦溫而取用之,得《本經》言外之旨也。"
⑦《醫學衷中參西錄》:"厚樸,治胃氣上逆,惡心嘔噦,胃氣郁結脹滿疼痛,為溫中下氣之要藥。為其性溫味又兼辛,其力不但下行,又能上升外達,故《本經)謂其主中風、傷寒頭痛,《金匱》厚樸麻黃湯用治咳而脈浮。與橘、夏并用,善除濕滿;與姜、術并用,善開寒痰凝結;與硝、黃并用,善通大便燥結;與烏藥并用,善治小便因寒白濁。味之辛者,又能入肺以治外感咳逆;且能入肝,平肝之橫恣,以愈脅下掀疼。……兼入血分,甄權謂其破宿血,古方治月閉亦有單用之者。諸家多謂其誤服能脫元氣,葉香巖謂多用則破氣,少用則通陽,誠為確當之論。"
臨床應用①治療阿米巴痢疾
據46例觀察,用藥3~9天后,有43例獲愈,2例進步,1例無效。治愈者絕大多數在3天左右臨床癥狀即基本消失。平均腹痛消失時間為3.8天,大便成形、粘液血便消失為2.7天,大便次數恢復正常為3.2天,里急后重消失為3天,大便鏡檢恢復正常為4.5天。但對阿米巴原蟲是否有殺滅作用,尚待證實。治后有2例復發,仍以原法治愈。用法:將川厚樸制成煎劑內服,每次20毫升(相當于生藥2錢),每日2次。對脫水及中毒癥狀嚴重者應酌情補液及維持電解質平衡。副作用:少數患者有輕微耳鳴及便秘,不影響治療。
最近來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