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馬褂木苗服務至上,鄭州馬褂木苗,馬褂木苗品質優良,生產馬褂木苗 |
面向地區 |
全國 |
園林用途 |
行道樹 |
冠幅 |
100cm |
樹齡 |
1年 |
主要觀賞部位 |
觀花 |
類別 |
觀花類 |
生長環境 |
露地 |
落葉與否 |
落葉性 |
是否古樹 |
否 |
是否移植苗 |
是 |
樹型 |
垂枝形 |
樹形 |
垂枝形 |
本次引種的雜交馬褂木為南京林業大學已故葉培忠教授根據南京林業大學內的廬山種源的中國鵝掌楸(母本)與20世紀30年代引種在明孝陵園內的北美鵝掌楸(父本)進行雜交而得。通過湯庚國、袁發銀等南京林業大學教授的推選,張家港市保誼園2000年開始引種,并獲成功。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扦插實驗,取得了較高成活率,這為本市及周邊地區大面積推廣打下了基礎。
“馬褂木”生長快,耐寒性較好,材質好,樹姿高大雄偉,葉形奇特,花朵美麗,是珍貴的行道樹、庭園觀賞樹及經濟用材林樹種。其果實呈圓錐形,當地村民叫其為“紡錐果”;其根和樹皮可除濕,止咳,民間常用于治療關節痛和風寒咳嗽。
“馬褂木”在第四紀冰川時遭大面積滅絕,以后在日本、格陵蘭、意大利和法國的白堊紀地層中均發現化石,但僅在我國的南方和美國的東南部發現有這種植物的活體,因此,它是一種十分的古老孑遺植物;它們對于研究東亞植物區系和北美植物區系的關系,對于探討北半球地質和氣候的變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鵝掌楸的姐妹北美鵝掌楸在我國也有引種栽培,1991年我國大規模引種多個北美鵝掌楸資源進行試驗,但是由于根系不發達,成活率低,很難形成造林樹種。
經過多年研究試驗,南京林業大學葉培忠教授將鵝掌楸與北美鵝掌楸進行雜交得到具有中美混血的樹種-雜交鵝掌楸,此樹種具有生長迅速,較強的抗旱、抗病能力的特點,在我國得到廣泛應用
鵝掌楸因其樹體高大正氣,葉形奇特而古雅是的觀賞喬木,每年的5月份是它花開的季節,如郁金香般優雅的酒杯狀花朵開滿枝稍時,似乎自帶醉人的芬芳,使它更添幾分迷人的色彩。
但是如此美麗的樹種,在其分布區卻因人為濫砍濫伐而逐漸變得,加之鵝掌楸雌蕊往往在含苞欲放時即已成熟,開花時柱頭已枯黃,失去授粉能力,在未授精的情況下,雌蕊雖能繼續發育,但種子生命弱,發芽率低,使之成為了瀕危樹種。
鵝掌揪為古老的木蘭科鵝掌揪屬孑遺植物,在中國、日本、格陵蘭、意大利和法國的白堊紀地層中均發現其化石,到新生代第三紀,鵝掌揪屬有10幾個種廣布于北半球溫帶地區,到第四紀冰期才大部分絕滅,僅殘存中國鵝掌揪和北美鵝掌楸兩個種,對研究木蘭科植物起源和演化有重要價值,列為國家二級保護瀕危植物。鵝掌楸在自然條件下,種子發芽率僅在5%以下。發芽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花期在4-5月份,雌雄同花,通常雌蕊在花瓣展開之前成熟,而這時雄蕊尚未成熟,待花瓣展開雄蕊花粉成熟時,雌蕊已衰敗,因自花授粉隔離,雌雄配子敗育,有性繁殖能力差,導致鵝掌楸結實率和種子發芽率低而瀕危。
松陽縣林科所栽植的馬褂木,造林后第3年,平均樹高4.62米,平均胸徑6.3厘米;昌化林場黃山坪22年生的樹,平均樹高16米,平均胸徑38.3厘米。
馬褂木可以和青岡、苦櫧、松類等混交造林。
造林撫育:
1、選地。宜選土層深厚肥沃、濕潤、排水良好、溫暖避風的溝谷地或平緩的山坡中、下部。
2、整地造林。造林地在秋末冬初劈山煉山后挖穴,穴徑50-60厘米,深40-50厘米,株行距2.5×2.5米,或2×2米,每畝106-166株。第二年早春回表土造林,栽植時要苗正、根舒,泥土和根系緊密接觸,成活率一般在95%以上。
3、撫育。造林后應連續撫育3年,中耕除草,施肥埋青或套種豆類。從造林后的第3年冬開始要適當整枝,促進樹干生長。樹冠郁閉后分次疏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