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8公分桑葚果樹價格 |
面向地區 |
全國 |
果桑樹的生態價值
桑樹作為重要的生態林業樹種,其開發利用主要取決于桑樹的生物學特性、生態特性和的經濟效益。桑樹根系發達,生長能力強。根系自然伸長面積是樹冠投影面積的數倍。桑樹是優良的鄉土樹種,具有耐旱、耐輕鹽堿、重修剪、耐土壤侵蝕性差、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高、分枝靈活、樹冠寬度大、固土效果好等特點。桑樹對土壤適應性廣,可在丘陵、平原、灘涂、三廢地綜合開發利用。
發展果桑經濟,不僅造林成本低,立地條件不高,而且要以國家林業局提出的六大林業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為出發點,從實際出發,挖掘當地資源,實現從簡單的蠶桑產業向復合型現代蠶果綜合產業的轉變。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圍繞生態環境建設,全面提高桑樹種植水平,發展鮮果加工業,形成生產、加工、配套生產、加工、生產環節一體化的產業格局,農業、工商業同步發展。
桑果樹早期高產栽培關鍵技術:
生產實踐中,我們總結了新栽桑園的“三次采摘法”,成功實現了當年種樹、當年結果、第二年畝產桑果500-800公斤、穩產1500-2500公斤的早期高產栽培目標第三年后。
在桑園速生豐產初期,每667平方米(1畝)栽桑苗333—555株,株距0.8—1米,行距1.5—2米。主要品種有大10、紅果2號、8632、臺灣長果桑和臺灣四季桑樹。桑樹早期高產栽培的關鍵技術是抑制優勢,促進桑樹幼苗腋芽生長,增加側枝數,擴大樹冠面積,以利于花芽分化,使同一年能形成足夠的結果母枝在建立桑園之后。
次:5月10-20日。新栽桑樹幼苗新梢長到15~20cm時,即有5~6片葉片。現場觀察單株生長情況,取芯分為3-4批,一般取頂芽2-3厘米。先挑快的,后挑慢的。次打頂后,每株可長出6-10個新梢。
第二次:6月10-20日。此時,新枝高約35—50厘米,捏捏程度取決于新枝的生長強度。一般強者去掉3-5cm,弱者去掉6-10cm。新梢高30~45cm。二次取心后,單株可增加到9~15株。
第三次:7月10-20日。為了促進枝條的平衡生長,對3~4批生長勢強的扦插苗進行了移栽,對生長勢弱的扦插不進行移栽。
三次取心后,每棵樹可產生15-18個結果枝,可產生20多個分枝。經過兩個多月的生長,到10月底停止生長時,每667平方米有5000~6000條桑帶,總長度6000~7000米。冠面積約占整個桑園的60%,為第二年豐產和豐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早期速生豐產桑園的栽培有適宜的肥水保障。每次取芯后,應根據桑樹幼苗的生長情況及時施肥。一般每畝施尿素5-10公斤。自然降雨后,效果良好。如果降雨不及時或長期干旱,應在施肥后的晚上澆灌一次土壤透水性。病蟲害防治與正常管理相同。
桑葚樹的主要價值
營養價值
桑葚的主要營養成分有水分、糖分、粗蛋白、灰分、粗纖維、游離酸、可溶性無氮物等,此外,桑葚中還含有人體必需氨基酸及易于吸收的多糖、豐富的維生素、紅色素及人體缺乏的鈣、鐵、鋅、硒等礦物質,具有、促進造血細胞的生長、等作用,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有一定的藥理學價值。
醫療保健價值
桑葚入藥,始載于唐朝的《唐本草》。中醫認為,桑葚味甘性寒,人心肝、腎經,有滋陰作用,并能治陰虛津少、失眠等。另據許多古典中醫文獻記載:利五臟關節,通血氣,安魂鎮神,降壓消渴,令人聰目,變白,解中酒毒等功效。現代醫學臨床證明:桑葚有很好的滋補心、肝、腎,及養血的功效。對降脂和減輕神經衰弱、動脈硬化、性功能衰弱、耳聾眼花、須發早白、內熱消渴、血虛便秘、關節疼痛均有顯著療效。美國約翰·佩珠托領導的研究小組的實驗發現,桑樹含有抗腫瘤物質白藜蘆醇,有作用。藥理研究表明:桑葚入胃能補充胃液的缺乏,促進胃液的消化,入腸能促進腸液分泌,增進胃腸蠕動,因而有補益強壯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