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永新2205沉淀池,沉淀池,蘇州沉淀池,304沉淀池 |
面向地區 |
全國 |
配備不停水自動沖洗系統,解決在水平管壁面上的沉泥附著積累問題。平面形式為矩形的沉淀池,水從 池的一端流入,沿長度方向緩慢流動, 借助水中顆粒或絮體的重力沉降作用 以去除水中懸浮物,水從另一端流出。 分進水區、出水區、沉淀區、儲泥區和緩 沖區五部分。進水區設均勻分布的進 水孔口,出水區采用溢流堰以澄清 水沿整個斷面均勻流出。平流式沉淀 池的設計應使進、出水均勻,池內水流 穩定,提高水池的有效容積,同時減少 紊動影響,以有利于提高沉淀效率。
為避免短流,一是在設計中盡量采取一些措施(如采用適宜的進水分配裝置,以消除進口射流,使水流均勻分布在沉淀池的過水斷面上,降低紊流并防止污泥區附近的流速過大,采用指形出水槽以延長出流堰的長度;沉淀池加蓋或設置隔墻,以降低池水受風力和光照升溫的影響;高濃度水經過預沉,以減少進水懸浮固體濃度高產生的異重流等);二是加強運行管理,在沉淀池投產前應嚴格檢查出水堰是否平直,發現問題,要及時修理。在運行中,浮渣可能堵塞部分溢流堰口,致使整個出流堰的單位長度溢流量不等而產生水流抽吸,操作人員應及時清理堰口上的浮渣;用塑料加工的鋸齒形三角堰因時間關系,可能發生變形,管理人員應及時維修或更換,以出流均勻,減少短流。通過采取上述措施,可使沉淀池的短流現象降低到小限度。
對于已經在斜板和斜管上生長的藻類,可用高壓力水沖洗,往往一經沖洗即可去除附著的藻類。活性污泥處理系統的二次沉淀池是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次沉淀池的運轉是否正常,直接關系到處理系統的出水水質和回流污泥的濃度,對整個系統的凈化效果產生重大影響。二次沉淀池運行管理較為復雜,其運行過程中常見問題及防止措施參見“活性污泥法處理系統的運行管理”。
沉淀池一般是在生化前或生化后泥水分離的構筑物,多為分離顆粒較細的污泥。在生化之前的稱為初沉池,沉淀的污泥無機成分較多,污泥含水率相對于二沉池污泥低些。位于生化之后的沉淀池一般稱為二沉池,多為有機污泥,污泥含水率較高。
斜管onclick=“g(沉淀池); 沉淀池設計原理了創造理想的層流條件,提高去除率,需要控制雷偌數Re=,斜管由于濕周p長,故Re可控制在200以下。遠小于層流界限500。又從佛勞德數Fr=可知,由于P長,W小,Fr數可達10.3-10.4。
異向流斜管沉淀池的水力計算可歸納為如下三種:
2.1分離粒徑法:
可分離顆粒的粒徑dp可表示為:
若用可分離顆粒沉速us來表示,則:
式中:Q—onclick=g(沉淀池)>沉淀池流量
η——有效系數;
μ——顆粒沉降速度,m/s;
Af——斜板水平投影面積之總和,m;
A′f——斜板實際總面積,m;
θ——斜板傾斜角度,(°);
l——斜板斜長,m;
h——斜板安裝高度,m;
B——池寬,m;
v——板內流速,m/s;
P——水平板距,m;
N——斜板間隔數;
L——斜板組合全長(相當于池長),m;
h1——積泥高度 (泥斗高度),m;
h2——配水區高度,m;
h3——保護高度,m;
H——沉淀池總高度,m;
t——顆粒沉降需要時間,s;
L′——顆粒沉降需要長度,m。
一般平流式沉淀池中的雷偌數(Re)常在104上,而水流屬于紊流。斜管沉淀池則由于濕周增加,水力半徑降低,而雷偌數(Re)明顯減少,以致完全有條件控制在層流條件下(Re數小于500)。
在平流式沉淀池中,Fr值大致為10-5的數量級。斜管沉淀池由于水力半徑減少和水流速度提高的提高,Fr數一般在10-3-10-4 的范圍內,因而水流穩定性明顯增加。
及時排泥是沉淀池運行管理中極為重要的工作。污水處理中的沉淀池中所含污泥量較多,有絕大部分為有機物,如不及時排泥,就會產生厭氧發酵,致使污泥上浮,不僅破壞了沉淀池的正常工作,而且使出水質惡化,如出水中溶解性BOD值上升;pH值下降等。初次沉淀的池排泥周期一般不宜超過2日,二次沉淀池排泥周期一般不宜超過2小時,當排泥不時應停池(放空)采用人工沖洗的方法清泥。機械排泥的沉淀池要加強排泥設備的維護管理,一旦機械排泥設備發生故障,應及時修理,以避免池底積泥過度,影響出水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