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石欄桿,石欄桿廠家,石材欄桿設計廠家,石材欄桿圖片 |
面向地區 |
全國 |
產地 |
河北 |
品牌 |
石隆 |
規格 |
160*70*6 |
材質 |
多種天然石材 |
適用場景 |
各種場所 |
適用范圍 |
市政工程 |
顏色 |
原石色 |
制作工藝 |
雕刻 |
無論是較高等級的市級建筑還是普通的民間建筑,在中國傳統建筑中常常能見到石欄桿的身影。欄桿一般是由欄桿柱、欄板、連桿或扶手等組成,有透空的帶花格或圖案的欄桿,也有實心的欄板局部透空或全部不透空的欄桿。并且,常常與樓梯、臺階。門窗。柱廊、臺基等構造方式聯系起來,已經成為中國傳統建筑的一個重要組成。今天我們石欄桿廠家主要介紹景觀護欄中的石頭欄桿的圖片樣式和意境設計,有時候石頭欄桿呈連續的曲線狀使用,形成一個帶狀空間,起到聯系溝通,完整構圖的目的。例如泰山景區的石欄桿,猶如一條天然的的玉帶把前山的諸多建筑和景致連綴起來,同泰山各個景區相互呼應,形成前山觀賞湖光山色的佳場所,同時也限定出曲線曼妙。疏密有致的主要交通空間。
泰山中路泰山中路即岱廟一紅門一岱頂,是歷朝皇帝的登山御道。這條古老的傳統線路,下起遙參亭,上至岱頂,文物古跡與自然風光融為一體,為泰山“幽區”,是泰山的精華所在。沿途林蔭夾道,石階盤旋,峰巒競秀,泉溪爭流,自然景觀雄奇秀美,古跡眾多,共計有古寺廟8處,碑碣200多塊,摩崖刻石300多處,每一處都有石頭欄桿,傳統石欄桿文化韻味濃郁。
石級盤道沿著主峰南坡的山谷盤曲修筑,道路大部沿著中溪布設,跨谷越澗從而建造了各式石造橋梁景觀護欄
(1) 景觀橋欄桿護欄簡介
景橋特點:八仙橋欄桿位于王母池廟東南梳洗河上,清光緒年間建造,為單拱石橋,橋上景觀欄桿長18.05米,寬2.16米,拱跨。度為9.86米,拱高6.4米,材料為泰山青條石。橋西有“重修八仙橋”碑刻。
景橋兩側為方石頭欄桿,拱上刻有“八仙橋”,橋面條石平鋪,周身沒有任何裝飾,方石頭式欄桿也沒有任何雕飾,整個景橋古樸自然,與周圍環境融合在一起。現已列為危橋,承重有限,只準行人通行。
環境特點:景橋虹架于梳洗河之上,將西面王母池建筑群與東面呂祖洞兩個景點聯系起來,北望山勢峰巒,挺拔錯落,橋頭兩側松柏蒼翠,橋頭與河岸結合處放置塊石,河邊密植楊柳,河道周邊有石刻數塊,如“水不在深”、、“澤潤民生”等。
(2)高老橋(亦名:閣老橋)景觀欄桿簡介
景橋欄桿特點:位于斗母宮之北,海拔390米。始建不詳,明代嘉靖三十九( 1560)年副使高捷曾重修。
為泰山青條石建造的雙跨梁橋,石欄桿長5.59米,橋面寬5.81米,橋墩高3.06米。石材欄桿形式為大塊條石坐凳,橋南頭有石質旗桿座一對。橋面之間的條石用腰鐵連接,可以增加橋的穩定性、可靠性,高老橋是泰山盤道上使用腰鐵石橋;橋墩在來水方向設置迎水尖;橋體規模不大,周身沒有任何雕飾,造型簡單拙樸,古樸凝重。
環境分析:景橋周圍松柏參天,郁郁蔥蔥,橋頭石壁更有古柏鑲嵌其中,儼然自然守護神。橋南斗母宮的紅墻青瓦、亭臺樓角掩映在青松綠樹之間,站在橋面朝東看去,大羅漢崖蜿蜒橫亙,高天流云,滿目青山。橋北面樹蔭下放置有石桌石凳,供游人休憩,旁邊名為閣老橋的店鋪,橋頭空間成為一個貿易場所。橋東頭有一對旗桿,泰山中路“三里一欄桿樣式,五里一牌坊”,構成一條“步步登天”雄偉壯麗的景觀序列。旗桿起到對橋頭空間界定作用,豐富了景橋立面景觀變化,同時是帝王封禪文化的體現。
相關詩詞:明代劉應時曾作詩《題高老橋》“高老橋頭且駐驂,青藜間掛白云庵。平生能著屐幾兩,險路方知快活三。日午星虹懸閣道,雪殘煙樹點晴嵐。只林喜遇真僧迓,茗葉松花伴笑談。”
(3)住水流橋石欄桿特色
住水流橋石欄桿特點:位于水簾洞坊以北,靈應宮以南,海拔475米。始建不詳,結構類型為單孔拱橋,長10.50米,寬5米,高4.8米。石欄桿形式為條石坐凳。橋南有水簾洞石牌坊,橋北有石質旗桿座一對。橋面鋪裝與石頭欄桿均與與兩側道路相似,周身沒有任何雕飾,與環境融為一體,不易吸引人的注意。
環境分析:橋西北是一處陡峭的巖石名叫“天紳巖”,巖下山坳有一洞,即水簾洞。
水流自天紳巖傾瀉之下,形成瀑布,蔚為壯觀,瀑布在石洞前形成水簾,經住水流橋,后注入中溪。橋頭水簾洞坊同是啦囊作用類似,具有構成景觀序列、界定橋頭空間、豐富景橋欄桿立面景觀變化的作用。
從以上石欄桿景觀設計可以看出,從客觀到主觀,意境之美的石材欄桿是人們經常依靠撫摸的構件,人們休憩時依偎石材護欄之上, 從所在的空間望向對面的另一個空間,取得視線交流,而居高者,又盡可放眼遠眺,風光無限。處在景觀欄桿所提供的這個空間往往引發詩人們的興致,石欄桿本身也就常常出現在古典詩詞之中,在不同的時空與不同的人的不同心態相互作用,在不同的場所表達著各種各樣不同的意境。因而,景觀石欄桿成為古典詩詞當中某種情緒或意境渲染-種常見的““布景”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