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別名 |
石雕十八羅漢 |
面向地區 |
十八羅漢由護持正法的阿羅漢,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他們都是歷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羅漢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開始出現十八羅漢,到宋代時,則盛行十八羅漢了。十八羅漢的出現。可能與中國文化中對十八的傳統偏好有關。
石雕十八羅漢作為佛教佛法的傳播者,在寺廟的建筑格局中,一般是會有的羅漢殿或者羅漢堂。羅漢堂一般是大雄寶殿的前面,在天王殿的后面或者兩側長廊處。一座稍具規模的佛教寺院都會有的天王殿、羅漢堂、大雄寶殿以及客房、長廊。石雕十八羅漢的擺放位置一般視寺廟的實際建筑為基礎,再進行設計,并沒有非常嚴格的標準。比如廈門南普陀寺就是在長廊兩側,漳州清安禪寺則是在大雄寶殿前的臺階兩側,臺灣南屏山道場則是在一個廣場兩側,但肯定是在大雄寶殿前面的。
石雕十八羅漢的名稱有歡喜羅漢、靜坐羅漢、開心羅漢、挖耳羅漢、看門羅漢、伏虎羅漢等等,每個羅漢的本領都不同,雕刻出來的形象、表情等也是各有特色。隨著時間的推移,十八羅漢雕像已經不僅僅是擺放在寺廟中了,現在也有人將小型的十八羅漢雕像擺放在家中,既美觀,又提高了藝術和文化修養。
佛教寺廟的石雕十八羅漢一般由天然花崗巖石材加工制作而成,這種花崗巖有芝麻白、芝麻黑、芝麻灰、青石、蝦紅等,還有的則會用漢白玉石材制作。室外擺放的通常會建議用花崗巖石材雕刻,按順序擺放在兩側。漢傳佛教的的石雕十八羅漢隨著雕塑文化的發展,也有立像、坐像、坐立結合的雕像三種方式。從雕刻形式上來看,有分浮雕、圓雕、透雕、線雕等,只要質量工法好,不論采用何種形式,都可以按照寺院的需求,很好的將佛教的石雕十八羅漢文化表達出來。
泉州凱巖石業制作的石雕十八羅漢,采用的石質,精雕細琢而成,善用千年文化雕鑿工藝的研究、傳承、融合和發揚,使石雕作品承載藝術文化、體現更多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