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戶外景觀石,景觀石,雪浪石,通化景觀石,承接景觀石 |
面向地區 |
中國古典園林在美學上大特點是重視藝術意境的創造。古典園林的美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而是藝術意境之美。因此,園林意境的創造和欣賞就成了園林美學的中心內容。在美學上園境和詩境、畫境是共通的,
有共同之處。這共同之處就是“境生于象外”。“詩境、畫境都不是局限于有限的,而是在有限中見出無限。同樣,園林的意境,也不是一個孤立的物象,不是孤立的一座建筑,不是有限的一片風景,而是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葉朗)這種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能使孤立、靜止的物象生動豐富起來,給予瀏覽者更充分的美的感受,并能激發觀賞者心靈意趣的釋放,喚起審美邈思,促成意偕境生。
詩歌、繪畫的意境是借助于語言或線條、色彩構成的。而園林的意境則要借助實物來構成。以具體的實物來營造意境容易產生滯礙于物的弊端,妨礙了意境中虛靈之氣的,限制了“境生于象外”的自由。所以就要尋找一種既有具象之美,又富抽象之意的造園要素。它既是具體之物,可以構置實有的園林空間,又兼具藝術符號的靈動抽象,富于意義的闡發空間。能夠以有形溝通無形,從有限跨越無限,創造出于“境生于象外”的意境空間。
中國古典園林以自然寫意山水園的特風格著稱于世。山是中國古典園林的骨架,是園景營造的。所以古典園林中重要的境就是“山景”。自然界奇峰疊岫、崇山深壑,高逾萬仞、綿延千里,自然不可能真的搬到園子中來。中國古代造園家就取法山水畫“咫尺萬里”的寫意手段,堆土疊石,模寫山川,對空間進行自由的收縮。“造園家利用不同形式、色彩、紋理、質感的天然石,在園林中塑造成具有峰、巖、壑、洞和風格各異的假山,喚起人們對崇山峻嶺的聯想,使人們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群山之中”,(周武忠)應目會心,神游山川。所以,疊石為假山就成為古代園林中具特色和富表現力的園景形象,堆疊假山也成了“石”在古代園林中營造園景主要的用途。
通過對石景巧妙的空間安排來組織空間,擴大空間,豐富游賞者的審美感受,營造出“虛實相生”的意境生成空間。石在此既是景觀,又是空間布局的手段,一舉兩得。通過對“石”的巧妙設置,使得本來一覽無遺的有限空間曲折迂回,趣味橫生。增加了景色的層次,使景觀意趣多樣化,擴大了觀賞者心理上的空間感受。
緣石而生的這些有形之景為意境生成構筑了具體的物質環境,提供了意趣、意境營造的審美對象和空間,但這僅僅是意境生成的物質基礎。客觀物景是否內涵著生動意趣和深厚意蘊,并且能否被體悟、被感發出來是意境生成的第二個條件。這被集中體現在“石”的虛用上。
意境是形與神的交融統一,是屬于主觀范疇的意與屬于客觀范疇的景兩者結合形成的一種境界。意的主觀范
疇,指的是藝術創造者或鑒賞者在藝術對象的塑造或觀照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它的特征是情與理的有機統一,是藝術形象所包含的主觀感情和藝術形象所含蘊的客觀意義的有機統一。
“石”的虛用,正在其對“意”(神)的激發。析而言之,包括對情的激發和對理的挖掘兩個層面的統一。層面是指“石”所引發的審美感受,表現為主觀感情的流露。第二層面是指“石”蘊含的審美意蘊的闡發,表現為審美感受的深化和審美聯想的拓展。正是這兩個層面煥發情神的虛用,才促成了意由景生、象外生境的虛境形成。
白居易在《太湖石記》中,對園林用石中的上品——太湖石的美學意義作了闡述。他認為,太湖石之所以為人所欣賞、珍愛,是因為它具有“如虬如鳳”“如鬼如獸”的象形,這些怪石能使人有峰巒巖壑的精神感受。陳從周《說園》中說道:“奇特之峰,其態在變,而丑石在諸品中尤為難得,以其更富于個性,丑中寓美也”。園中賞石的“怪”“丑”其實就是要奇,就是要不同常形,愈怪、愈丑,愈見出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也就愈少見,愈神奇,愈珍貴,也愈耐觀。
園中的石堅硬、峻拔、厚重,被比興地設置為巍峨的山岳,處處體現著陽的剛勁、雄渾。與此相反,水無定形,依勢順流,隨地賦形,時時體現著陰的柔弱、卑順。石喻陽,水喻陰,水石相依,剛柔相濟、陰陽化合。微風徐來,水波不興,水性靜極而欲動;千尋奇峰,亂石崩云,山形欲舞而靜止。
主營行業:景觀石 |
公司主營:景觀石,泰山石,晚霞紅,雪浪石--> |
主營地區:沈陽市藝聯景觀石 |
企業類型:個體經營 |
公司成立時間:2020-09-22 |
經營模式:生產型 |
公司郵編:11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