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名人雕刻,名人雕刻品種繁多,智能名人雕刻,從事名人雕刻 |
面向地區 |
全國 |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祖上為宋國(今河南商丘)。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師、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按:車,古文;輿,今字。車又音居,是故,子輿、子車、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后裔,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李時珍(1518年7月3日-1593年),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廣黃州府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人,明代醫藥學家。與“醫圣”萬密齋齊名,古有“萬密齋的方,李時珍的藥”之說。[1]后為楚王府奉祠正、太醫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校園雕塑的選擇要符合校園的文化氛圍。在校園里我們常見的雕塑就是一些學者,比如馬克思、恩格斯等,還有一些精神榜樣,如雷鋒、焦裕祿等,這些雕塑的選擇就符合一個校園的文化氛圍。
然后,校園雕塑的擺放位置也是需要斟酌的。它的擺放位置要跟周圍的環境協調一致,比如清華園里的朱自清的雕塑,這樣的擺放就讓我們在清華園的時候時刻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給清華園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氣息。
校園雕塑是物質化了的精神載體,它是校園文化的載體,反應了一個學校的精神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質要求。所以校園雕塑的選擇與擺放也是非常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