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正規景觀石,本溪景觀石,銷售景觀石,景觀石電話 |
面向地區 |
中國古典園林以自然寫意山水園的特風格著稱于世。山是中國古典園林的骨架,是園景營造的。所以古典園林中重要的境就是“山景”。自然界奇峰疊岫、崇山深壑,高逾萬仞、綿延千里,自然不可能真的搬到園子中來。中國古代造園家就取法山水畫“咫尺萬里”的寫意手段,堆土疊石,模寫山川,對空間進行自由的收縮。“造園家利用不同形式、色彩、紋理、質感的天然石,在園林中塑造成具有峰、巖、壑、洞和風格各異的假山,喚起人們對崇山峻嶺的聯想,使人們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群山之中”,(周武忠)應目會心,神游山川。所以,疊石為假山就成為古代園林中具特色和富表現力的園景形象,堆疊假山也成了“石”在古代園林中營造園景主要的用途。
為園境點題立意,表現園林的藝術意境。中國園林追求詩情畫意,園林的意境不單是通過山石、草木、池
沼、亭榭等物質形態的景觀顯現出來。園林內的匾額、碑刻、對聯,如同花木竹石一樣也是組成園景、創造意境的重要因素。中國園林運用這些文化符號“來點景、立意,表現園林的藝術境界,引導人們獲得園林意境美的享受”,(周武忠)詩文、書法、題額不單營造了古樸典雅的氣氛,更起了烘托園境主題、畫龍點睛的作用。石頭在中國園林中是鐫刻詩文、題寫碑額的重要載體。石的天然質樸的外形、質感和漢字書法富有動感畫意的線條的有機結合,本身就寓意了人力和自然的統一,體現著中國園林的審美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整個園林猶如一幅寫意山水,鐫刻詩文的碑石就是這幅立體繪畫上的邊款、印章,是園林整體有機的一部分。
意境是形與神的交融統一,是屬于主觀范疇的意與屬于客觀范疇的景兩者結合形成的一種境界。意的主觀范
疇,指的是藝術創造者或鑒賞者在藝術對象的塑造或觀照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它的特征是情與理的有機統一,是藝術形象所包含的主觀感情和藝術形象所含蘊的客觀意義的有機統一。
由“石”的形式而出審美感受,是意境生成的條件,也是游賞者必然的感覺反應。古人對園林賞“石”的審美感受主要有以下幾種典型評述。
在景觀設計上,“石”作為寫意自然,摹擬山水的造景材料,并不單單是由于它的外形、紋理、質地能表現出山的形態氣勢,更重要的是在“石”身上,尤其是“奇石”身上濃縮著山川自然的靈氣神韻,寄寓了天工造物的宇宙神力,是自然精神的呈現,形雖頑石,實為靈物。
園林中以造景為目的,用土、石等材料構筑的山。中國在園林中造假山始于秦漢。秦漢時的假山從“筑土為山”到“構石為山”。由于魏晉南北朝山水詩和山水畫對園林創作的影響,唐宋時園林中建造假山之風大盛,出現了堆筑假山的能工巧匠。宋徽宗于政和七年(1117),建艮岳于汴京(今開封),并命朱勔用“花石綱”的名義搜羅江南奇花異石運往汴京。自此民間宅園賞石造山,蔚成風氣。造假山的手藝人被稱為“山匠”、“花園子”。明清兩代又在宋代的基礎上把假山技藝引向“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階段。明代的計成、張南陽,明清之交的張漣(張南垣)、清代的戈裕良等假山宗師從實踐和理論兩方面使假山藝術臻于完善(見中國古代園林匠師)。明代計成的《園冶》、文震亨的《長物志》、清代李漁的《閑情偶寄》中有關于假山的論述。現存的假山名園有蘇州的“環秀山莊”(見彩圖)、上海的“豫園”、南京的“瞻園”、揚州的“個園”和北京北海的“靜心齋”(見圖)、中南海的“靜谷”等(見蘇州名園,揚州名園,北海、中海、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