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寺廟石雕佛像,貴州石雕佛像,石雕佛像價格尺寸,石雕佛像定制 |
面向地區 |
全國 |
我們常常可以在宗教寺廟中看到形態各異的石雕佛像。我國的佛教歷史悠久,佛教文化自傳入以來已經有成百上千年;我國的宗教文化場所猶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出來。在寺廟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形態各異的石雕佛像;佛像雕刻藝術也是十分常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常見的有石雕佛像和木雕佛像等。這些石雕佛像是石雕工匠們根據佛經里的記載,運用各種石材秉著虔誠的心意恭造出來的石雕藝術品。
那么,佛教為什么要造像?造像的意義和目的是什么?這要從佛教名詞“相”與“非相”說起:“相”,佛家指事物能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及意識)所認識的特性,也就是說,能表現于外,可以觀察描寫的各種特征。而“非相”就是諸法空性。也就是說,佛教講究所有事物都是和合而成、既不堅固、也不究竟的,因此佛家都強調“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當然,石雕佛像造像的依據也不完全由人們任意發揮,而是有理可依的。因為石雕佛像造像的作用是為使人生向往、起虔誠心,因此,石雕佛像應該是莊嚴肅穆的化身。在《佛說造像量度經》中提到,石雕佛教造像的身材比例、面貌、姿態、裝飾等等,都有著嚴格的規定,它所用的尺度單位是以造像的中指寬度為基本單位,即“一指”。也就是說,在實際造像中,他們不用尺寸量度,而是一邊雕塑、一邊用手指量度。這種方法既簡易又巧妙,是一種造像的智慧。
石雕佛像造像是一件極其有講究的事。表面上看似“佛本無相”,但實際上卻有著嚴格的要求,人們可以在經書中,掌握正確的比例后,根據創作者對雕刻佛像藝術的深度理解,在雕刻技法和風格特征方面,融入自己的情感,將石雕佛像的藝術形式塑造得更加立體豐滿、神圣慈悲。
人物雕塑是一個很大的范疇,其中就包括石雕佛像和普通人物石雕像,佛像雕塑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代表,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形式。供奉在佛寺禪院內的石雕佛像,形態萬千豐富多彩,常見的有石雕觀音、石雕釋迦牟尼佛、石雕彌勒佛還有石雕羅漢像等等。這些石雕佛像的形態和容貌都有自己的特點,石雕廠家在恭造這些石雕佛像的時候,大多是參照佛經里的描述或者是故事中的描述,再加以想象創作而成,沒有一個標準的創作依據,因此,石雕佛像的外觀形態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藝術形式,比如古代石雕佛像和現代的石雕佛像,在形象塑造和雕刻工藝上就有著很大的區別。
隨著佛像雕塑的藝術形態的蛻變,人們更容易區分寺廟石雕佛像之間的區別,和其所代表的意義;這也會后來佛教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直到今日,供奉在寺廟內的佛像雕塑,依然保留著盛唐時期的豐盈和慈悲的外形特征。由此可見,唐朝是寺廟石雕佛像發展歷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