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石謝安雕像石雕謝安像
別稱
謝太傅、謝文靖、謝東山
字號
字安石
所處時代
東晉
民族族群
漢族
人物關系
顧愷之
好友
薦讀
王衍和謝安都酷愛清談,為何一人滅亡西晉,而另一人卻保全東晉?
作者:我們愛歷史
人物生平
出身豪族
謝安出身于世家,其父謝裒,官至太常。謝安四歲時,名士桓彝見到他,大為贊賞,說:“這孩子風采神態清秀明達,將來不會比王東海(即東晉初年的名士王承)差。”他在童年時,便神態沉著,思維敏捷,風度條暢,工于行書。[4]
謝安石像
謝安少年時,得到名士王濛及宰相王導的器重,已在上層社會中享有較高的聲譽。然而謝安并不想憑借出身、名望去獵取高官厚祿。朝廷初征召謝安入司徒府,授任他佐著作郎之職,都被謝安以有病為借口推辭了。[5]
悠游隱居
后來,拒絕應召的謝安干脆隱居到會稽郡的東山,與王羲之、許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頻繁交游,出門便捕魚打獵,回屋就吟詩作文,就是不愿當官。當時的揚州刺史庾冰仰慕謝安的名聲,幾次三番地命郡縣官吏督促逼迫,謝安不得已,勉強赴召。僅隔一個多月,他又辭職回到了會稽。后來,朝廷又征召他為尚書郎、瑯玡王友,謝安一概推辭。吏部尚書范汪舉薦謝安為吏部郎,也被他寫信拒絕。有關官員上疏認為謝安被朝廷征召,歷年不應,應該禁錮終身,謝安便放浪于東部的名勝之地。[6]
謝安曾到臨安山,坐在石洞里,面對深谷,悠然嘆道:“此般情致與伯夷有何區別!”又曾與名士孫綽等人泛舟大海,風起浪涌,眾人十分驚恐,謝安卻吟嘯自若。船夫因為謝安高興,照舊駕船漫游。風浪轉大,謝安慢慢說:“如此大風我們將如何返回呢?”船夫聽從吩咐立即駕船返航。眾人無不欽佩謝安寬宏鎮定的氣度。謝安雖然縱情于山水,但每次游賞,總是攜帶歌女同行。[8]
謝安側身像
謝安雖然屢屢不愿出山,但當時執政的會稽王司馬昱說:“安石(謝安字)既然能與人同樂,也必定能與人同憂,再征召他,他肯定會應召。”當時,謝安的弟弟謝萬任西中郎將、豫州刺史,擔負守邊的重任。謝安雖然隱遁山林,但其名聲超過了謝萬,有任宰輔的聲望。他平素常常用禮節來教導子弟。[9]
東山再起
升平三年(359年),謝萬與北中郎將郗曇兵分兩路,北伐前燕。謝萬在北伐時不能撫慰將士,又誤認為敵軍抵達,導致手下士卒驚擾奔潰,謝萬也單騎狼狽逃還,軍士看在謝安的份上才沒有殺他(一說此時謝安并不在謝萬軍中)。不久后,謝萬被免為庶人。[10]此事使謝氏的權勢受到了很大威脅,謝安自此才開始有做官的志趣,他當時已經四十多歲了。[11]
升平四年(360年),謝安應征西大將軍桓溫之邀擔任他帳下的司馬,謝安從新亭出發,百官都為他送行,御史中丞高崧對他開玩笑說:“足下屢次違背朝廷旨意,高臥東山,眾人常常議論說,謝安石不肯出山做官,將怎樣面對江東百姓!而今江東百姓將怎樣面對出山做官的謝安石呢!”謝安深有愧色。他到桓溫的府第,桓溫十分高興,二人暢談生平經歷,歡笑終日。離開后,桓溫對左右說:“你們是否見過我有這樣的客人?”后來,桓溫去謝安的住處,正碰上謝安整理頭發。謝安性情遲緩,許久才理罷,讓侍從取來頭巾。桓溫制止說:“讓司馬戴好帽子再相見。”桓溫就是如此器重謝安。[12]
升平五年(361年),在桓溫即將北征時,謝萬病逝,謝安乘機投書請求奔喪,離開了桓溫。不久,被任命為吳興太守,他在任上聲譽一般,但離開后便為眾人所懷念。其后被征召入朝,擔任侍中,又升任吏部尚書、中護軍。[13]
盡心王室
咸安元年(371年),桓溫在北伐時于枋頭慘敗。為了重立威名,桓溫聽從心腹郗超的建議,廢黜了海西公司馬奕,另立丞相司馬昱為帝,即晉簡文帝。
共8張
相關名家畫作
咸安二年(372年),即位不到一年的司馬昱因受制于桓溫而憂憤非常,以致病重,桓溫上疏舉薦謝安接受遺詔。七月二十八日(9月12日),司馬昱駕崩。
寧康元年(373年),桓溫入京朝見孝武帝司馬曜,太后褚蒜子命謝安及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當時,建康城里人心浮動,有人說桓溫要殺王坦之、謝安,晉室的天下要轉落他人之手。王坦之非常害怕,謝安卻神色不變,說:“晉室的存亡,就取決于此行。”桓溫抵達后,百官夾道叩拜。桓溫部署重兵守衛,接待百官,當時有官位聲望的人都驚慌失色。王坦之汗流浹背,連手版都拿倒了。只有謝安從容就座,他坐定以后,對桓溫說:“我聽說諸侯有道,守衛在四鄰,明公哪里用得著在墻壁后面安置人呀!”桓溫笑著說:“正是由于不能不這樣做。”于是就命令左右的人讓他們撤走,與謝安笑談良久。由于謝安的機智和鎮定,桓溫始終沒敢對二人下手,不久就退回了姑孰。王坦之當初與謝安齊名,眾人至此才分出二人的優劣。[14][15]
當時孝武帝年幼力弱,在外又有強臣,謝安與王坦之竭盡忠誠輔佐護衛,終使晉室得以安穩。[16]同年三月,桓溫病重,暗示朝廷對他加九錫,讓袁宏起草奏表。謝安見后,動手修改原稿,十多天還未改好,等桓溫一死,加九錫之事因此擱置。[17]
竭力輔政
桓溫死后兩個月,謝安升任尚書仆射,吏部事務,加后將軍,與尚書令王彪之一起執掌朝政。[18]
太元元年(376年),謝安打算讓外戚王蘊出鎮,于是讓桓溫之弟桓沖解任徐州刺史,由王蘊接任,朝廷命謝安中書事務。為了緩和矛盾、穩定政局,謝安實行了著眼于長遠、以和諧安定為重的執政方針。當時桓沖也深明大義,認為自己的德望不及謝安,心甘情愿地以鎮守四方為己任。謝安也用桓沖都督徐、豫、兗、青、揚五州諸軍事和徐州刺史,鎮守京口,后又轉任都督七州諸軍事,兼任荊州刺史。他對桓沖雖有猜忌,但總體還是達到了“荊揚相衡,則天下平”的目的,共同對付北方的前秦政權。謝安心存仁義,輔助朝廷,勸導百官,即使是會稽王司馬道子也依賴于謝安的輔助調和。當時前秦侵犯邊境,告急文書頻頻傳來,梁、益等州先后失陷。他面對危機,鎮定自若,作長久打算,以寬仁安定內外。廣行德政,百官同心同德,不計小過,專心國事,恩威流布廣遠,當時人贊揚謝安,將他比作王導,并認為他在文雅方面則更勝王
查看全部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