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浮雕聯系電話,寧波浮雕,浮雕,人像浮雕 |
面向地區 |
全國 |
新石器時代,人類發明了陶器。與制陶相關的塑造技術和裝飾技術,進一步促進了雕塑形態的發展。除彩繪線畫外,不斷推進的陶器裝飾還發展出具有雕塑感的裝飾形式,出現了立體的印紋、劃紋、刻紋和堆紋等,甚至出現了具有相對立性的陶質圓雕、浮雕或透雕。考古資料表明,與石雕一道構成原始雕塑的豐富面貌的陶塑包括 泥塑,在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地中海、歐洲中部西部以及中國等廣大的文明區域,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原始社會解體以后,浮雕藝術逐漸走向繁榮。在許多 文明古國,為祈求死后永生而修造的陵墓,為祭祀祖先神靈而營建的廟宇,以及為頌揚帝王功業而樹立的紀念碑,無不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浮雕這種兼具雕塑的實體性和繪畫的敘事性的表現形式,很大程度地適應于古代社會生活和精神取向,它為表現人們想象中的神圣世界或伊甸園般的天國理想,以及記錄現實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提供了有力的方式和廣闊的天地。
對中國浮雕藝術而言,作為造型語言的“線”的大量運用,是富有審美表現力和民族氣質的特點。除漢畫磚外,西漢的石刻藝術如陜西 霍去病墓的石雕,也呈現出線性表現的重要特征。在這里,線比立體塊面具有更大的靈動性和流動感,通過雕刻線條的運用,浮雕和圓雕結合一體,帶給人以的力量感、運動感和擴張感。東漢的墓室石刻藝術,地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浮雕藝術的基本面貌。盡管它在內容方面沒有明顯的變化,但其雕刻技法或手法卻變化較多,或剔地平雕陰刻,或剔地浮雕陽線,十分注重線型的凹凸處理,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審美觀和聰慧才智。
回顧世界浮雕藝術的演進過程,可以說浮雕藝術是在繼承、借鑒與變革中不斷發展的。各個文明區域、各個民族和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家,都對浮雕藝術建設與探索做出過值得記取的貢獻,毫無疑問,來自整個人類的所有的歷史成就和實踐經驗,都為浮雕藝術的未來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通常是人們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鋁、玻璃鋼、砂巖、銅等),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雕、刻通過減少可雕性物質材料,塑則通過堆增可塑物質性材料來達到藝術創造的目的。圓雕、浮雕和透雕(鏤空雕)是其基本形式。在同一環境里用一組圓雕或浮雕共同表達一個主題內容的叫組雕。
高浮雕雕塑往往利用三維形體的空間起伏或夸張處理,形成濃縮的空間深度感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使浮雕藝術對于形象的塑造具有一種特別的表現力和魅力。高浮雕雕塑指所雕刻的圖案花紋高凸出底面的刻法,多見于筆筒、香筒,壽山石雕刻中也有采用高浮雕。高浮雕也可理解為一種下刀較深的平面陰刻,廣義上說也是深刻浮雕或深刻透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