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大氣的別墅無論是在農村還城市都是經濟與實力的象征,特別是在當地擁有一定名氣與財力的人,對于房屋的裝修與設計更加重視。現在大部分的別墅都會配套一個庭院,茶余飯后漫步在庭院之中,遠離現實生活中的煩惱。
亭子,可能是古建筑上多見的一種景觀建筑,屬于雜式建筑的一種,也就是小型的、不入流、不能作為主要殿宇的建筑,但幾乎各地的園林中必有涼亭,在大江南北十分普及。一般來說,亭子有方形、圓形、六角形、八角形;屋頂有攢尖頂、歇山頂、盝頂多種。實際上,亭子不光是在園林中,還有建在街道上的街亭、官府中的堡亭、郵政上的驛亭、邊塞上的警亭等,《漢書》中就說過“十里一亭”,漢高祖劉邦之前就是秦朝的一名亭長。
古代常規規劃習慣來說,十里為一亭,十亭為一鄉, 也就是每10華里設置一個涼亭。除了官府修建的涼亭,驛亭(相當于驛站)外,涼亭主要還是民間老百姓自己積資修建的,還有就是一些富商,文人修建的。主要建在道路邊和山道,你只要去各地的名山大川都會看到很多涼亭。涼亭初造得比較簡陋,就幾根柱子,一個屋頂雨遮,擺放幾塊石頭供人休息而已。后來逐漸功能也發生改變,涼亭不再僅僅是老百姓休息的地方,還是文人雅士游山玩水吟詩作賦的場所。所以很多亭子修建得很雅致,匾額,對聯,碑刻一應俱全。而一些富商為了彰顯富貴造的亭子則更加富麗堂皇。直到現在很多涼亭仍然發揮著它應有的作用,同時有一些涼亭因為其人文價值,上升到了文物保護的行列,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值得我們去保護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