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爐是明代工藝品中的珍品,宣德爐的鑄造成功,開了后世銅爐的先河,在很長一段歷史中,宣德爐成為銅香爐的通稱。
為了牟取暴利,從明代宣德年間到民國時期,古玩商仿制宣德爐活動從未間斷。就在宣德爐停止制造后,部分主管"司鑄之事"的官員,召集原來鑄爐工匠,依照宣德爐的圖紙和工藝程序進行仿造。這些經過精心鑄造的仿品可與真品媲美,也無法辨別,至今國內各大博物館內收藏的許許多多宣德爐,沒有一件能被眾多鑒定家公認為是真正的宣德爐。鑒別真假宣德爐已成為中國考古學中的"懸案"之一。
隋代與秦代相似,前者是經過戰國分裂割據后統一的帝國,而后者是經魏晉南北朝大分裂和大變革后重新又統一的王朝,其歷史均較短。
不同的是,前者是經戰國玉器大發展之后統一的,后者則是經魏晉南北朝玉器大衰落之后統一的,兩者的歷史也已前后相隔了近千年。
為此,這兩個時期的玉器既有相同處,也有不同點。在相同方面,兩者的用料、制作和數量相對少,是基本一致的;但在玉器的品種和風格等方面則有許多不同與差別。
隋代玉器情況在數十年前并不為人所知,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發展而漸為人們所了解。
從現在的研究資料說明,其玉器的品種此前已見的絕大多數消失,所能見者有新出現的玉鏟形佩、玉雙股釵、玉嵌金口杯和玉兔等近十種。
所見玉杯,圈足矮圓形.在口沿嵌有金箍一圈.是迄今所見金玉合作的早實用器皿之一。
釉里紅瓷器創燒于元代,但數量極少,可謂鳳毛麟角,是傳統陶瓷中的藝術珍品,屬于元代中期景德鎮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之一。此種的瓷器品種一直以來很得人們青睞,其以卓然大氣的風范,成為瓷器收藏中真正的。
此件藏品唇口短頸,中肩鼓腹,下部微收至底部,圈足。口沿下繪格錦紋;腹部主題紋飾為鳳穿牡丹,鳳鳥繪制生動形象,筆觸嫻熟,自然流暢,鳳穿牡丹是傳統吉祥圖案,在古代傳說中,鳳為鳥中,牡丹為花中,寓意富貴,丹鳳結合,象征著美好、光明和幸福;近足處繪仰蓮瓣紋一周;紋飾均迅疾入畫,行云流水,一揮而就。
渾厚的造型、豐腴的釉面、飽滿酣暢的紋飾筆觸,通體施白釉,釉面泛青,器內無釉,具有元代典型特征。此罐體型雖大,但保存完好,歷經漫漫歷史而無損,收藏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