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各朝代陶瓷的器型去判斷陶瓷鑒定,造型是一個重要依據。它有明顯的時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會時期人們的審美觀。 飯碗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對它也許注意不多。其實,它的造型也是不斷地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的。唐代的飯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實平足,胎厚,體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豐滿,圈足較高,給人以古拙穩重之感。
入清以后,特別是康熙時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沒有明代大,腹深但顯得瘦小,圈足開始變矮。到雍正以后,其圈足下處,一改明代的平齊而向圓形(俗稱“泥鰍背”)演變。 又如,我們常見的口小、肩豐、圈足的梅瓶,它也隨著不同時代而變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頸,肩特別豐,身體修長,圈足,給人以古樸秀美之感。到元代,則改宋代時的小撇口為板唇口,短頸加高,從直統式小頸改為喇叭狀,下身加粗,體形變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為卷唇口,肩豐而斜,下身略胖,改變了宋代的秀長身形,向平穩實用發展,這是梅瓶造型美的時期。發展到清代雍正時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為式樣,但其口往往略明代,和頸相接處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沒有明代早期那么好看。這時期的梅瓶,雖然豐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線條美。到清代后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藝術欣賞價值也就更差了。
瓷器的款記一般都以有關。五代至北宋初,北方白瓷中常有“官”、“新官”的刻款;在宋代的瓷器中,也見有“大觀”、“政和”等帶國號的款;在元代,景德鎮的瓷器中常有“樞府”、“太禧”款識的。這些都是和用瓷有關的記年款。 明代開國至清代末,有500多年,換了27個皇帝。這個時期的瓷器,多數書寫皇帝的年號。對于這些年號,我們在鑒定時,可以從中找出其規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識多,但偽款也特別多。所以,在鑒定時要多作比較,要注意每個朝代的字體、風格、每一筆劃的特征,這樣,才能準確的判斷出真偽。
陶瓷難鑒定也容易鑒定。如今,這種說法又變了:陶瓷難看了,書畫容易鑒定。因為書畫家每個人的風格比較單一,雖然有模仿,但還是局限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陶瓷涉及到窯口眾多,每個時代的東西很多,真假難以辨認,因此很多人對陶瓷鑒定感覺如霧里看花一樣。
出土痕跡:歷代瓷器出土的鐵證
出土痕跡是一個很重要的痕跡,這個痕跡把握起來有很多的困難。同樣是北方的土,北京的土和內蒙的土、東北的土是不一樣的,南方的土,比如說四川、重慶的土,和江西的土、福建的土又不一樣,土質都有很大差異。
陶瓷的鑒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還有一方法是埋在地里,埋個三兩年,三年以上的不是沒有,少,這是因為人們的浮躁,埋了這么多年一定是希望盈利的。好比我們說民國的東西,無論是繪畫、雕塑還是瓷器、玉器、銅器都非常的精到。雖然大清朝不復存在了,但那個朝代對這些匠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匠人們的心是靜的,他崇尚一門手藝,有了這門手藝才有飯吃,所以他做的東西一定是踏踏實實的,是經得住推敲和琢磨的。現代人浮躁到這種程度,他沾的泥土也和浮躁的心貼在一塊了,無論能埋多少年也是一樣地要作弊,這往往也是暴露他們馬腳的地方。
文物鑒定,主要有目鑒、考證和科技檢測三種方式。古董,其實就是古代文物,所以掌握文物鑒定的正確方法,才能少走彎路,早入正道。
具備這七個要點知識,你的瓷器鑒定水平就算入門了
文物鑒定并不是只有少數研究人員才能掌握的本事,是可以通過學習掌握方法和技巧的。有志于在古代瓷器收藏和其他古物收藏領域里取得一定成就的朋友,跟隨真知堂,去系統地學習一下文物鑒定的方法吧。文物鑒定,掌握七個方面的知識。看一看,你都掌握了多少。
造型是鑒定瓷器的重要依據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雋秀,未必能學其古拙。因為一件器物的創作,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以及技術條件都有密切的關系。一般說陶瓷器在紋飾 、胎釉等方面均能體現各時代的特色,但造型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為。所以若能善于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可以在鑒定工作中掌握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
觀察器形要對歷代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狀,大體是古時簡樸,隨同時代的演進而漸趨繁復。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顯得。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常見有相當大的器形。
乾隆(1736~1795),為清高宗弘歷的年號。乾隆朝共60年,瓷器生產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無論數量與質量都是后世所望塵莫及。乾隆官窯款識以篆書為主,有“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排列方式有六字三行、一行橫書、環書等,四字款識“乾隆年制”、“乾隆御制”有二行排列??钔饣驀噪p固,或單固,或無邊飾,或單方框,或雙方框,偶有對書款識。題款方式有書款、刻款等。書款以青花料普遍,也有紅彩、墨彩、琺瑯彩等。款識或書寫或刻劃均工整,字為“宋槧體”。民窯有“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等,書寫不很規范,有的不可辨別。年號紀年款有“乾隆十年”等,干支紀年款有“大清乾隆丙辰年制”等。
嘉慶(1796~1820),為清仁宗顆琰的年號。嘉慶官窯早期仍為乾隆風格,后期有些粗率。官款多為“大清嘉慶年制”、“嘉慶年制”,以篆款多見,無邊框占多數。書款識材料有青花、礬紅、金彩等,有書款和刻款。民窯款識以“大清嘉慶年制”三行無邊框篆款居多,另有“嘉慶年制”篆款,書寫多不規范,辨認困難。年號紀年款有“嘉慶元年”等。
蟹爪紋:較多的出現在汝瓷上,是釉面開裂,裂縫上串有多個小氣泡,后又被污染成黑色,故形象地稱蟹爪紋。難仿。這也是判定古瓷的一個重要特征。32、地釉變色:不被人們理解,但卻是一條重要的古瓷鑒定依據。瓷為無機物,會變色,解釋不通,但存在。青花瓷地釉,一般是白色向鴨蛋青色過渡。鴨蛋青色,封閉一年,色轉白;開封三天,色轉綠。出現地釉變色現象的,其釉里都會找到一些﹑成藍色點狀的礦物料,無仿者。33、蘇麻離青會變色:凡是含蘇麻離青的青花,都會變色。長期封閉轉淡轉白,日照越長色越深越艷。如有一對古瓷,一比試便明。蘇麻離青,存世已很少。
泡黃漿:宋官,哥瓷,在清水中泡上一天,清水會產生黃色的,較混濁的感覺,如黃釉官﹑黃釉哥﹑遼黃釉﹑更顯。疑是金絲與黃釉中的鐵氯化合物被水解。沒見有仿。35、脫粉:是指陶瓷表面,因長年風化,經清洗,撫摸有粉狀物脫落。難仿。比脫粉風化輕微些的是發粉,發粉一般只出現在高古瓷上,清代的五彩粉彩,則只是發矇。36、脫釉:是指釉面老化,一洗即成小片狀脫落。難仿,非人力所為。因其脫釉的斷裂處,常出現嶄新的斷口,易被人們誤讀。
明清古玩鑒定
面議
產品名:明清佛像
濱州王步瓷板畫款識真品圖片
面議
產品名:王步瓷板畫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目前市場價格
面議
產品名:珠山八友瓷板畫
康熙青花瓷器交易
面議
產品名:康熙青花瓷器
江西珠山八友瓷板畫目前市場價格
面議
產品名:珠山八友瓷板畫
明清瓷器鑒賞
面議
產品名:瓷器鑒賞
清代瓷器鑒定鑒定
面議
產品名:瓷器鑒賞
明清瓷器鑒定鑒定
面議
產品名:瓷器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