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名稱曲阜市中源古建筑設計有限公司號105081629號聯系人劉工
隨著寺廟文化的不斷發展,現代寺廟建筑設計上打破了傳統寺廟建筑在人們思想中的概念,不再單單是一座簡單的寺廟,更是融入禪意思想,在寺院設計布局上更加講究,例如在附屬建筑區域布置有園林、假山,亭子、長廊等,讓寺廟建筑充分與自然環境相結合,在感受建筑莊嚴肅穆的同時,也能讓人感受到內心那份平靜與祥和。

寺廟規劃設計是在地勘報告的基礎上,根據現場地形實際情況,整體布局情況,綜合古建筑寺院設計的常用技法,并結合寺院方的實際需求,合理設計出寺院的平面布局圖。

寺院規劃設計需要考慮土地審批的問題,有兩種基本的設計方法,種為寫實法,就是完全按照現有的地形進行設計,這樣的有點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缺點是失去了對于整體性建筑優化大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布局設計。第二種為綜合法,也就是綜合實際地形,進行適當的擴展,使其在空間上更加廣闊,具體選擇哪種設計方法,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考慮。

寺廟規劃設計公司,寺院效果圖設計公司市場上雖然有很多,但是魚目混雜,參差不齊,需要大家仔細判斷。寺廟規劃設計公司如何選擇成為大家較為關心的話題,建議大家要從各方面進行全面考察,綜合判斷,挑選實力強的,有經驗的的仿古建筑設計公司。

宋代以來,叢林寺院逐漸形成諸宗大體一致的規制格局:寺院主體建筑規劃設計一般按“川”字形布列,包括供佛、菩薩護法神像的三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大悲壇)、地藏殿、伽藍殿,安置法寶藏經的藏經樓或毗盧閣,供祖師的祖師殿、影堂、羅漢堂,供講經說法、集會、坐禪、傳戒用的法堂、禪堂、念佛堂、學戒堂,供僧眾起居、接待用的方丈、茶堂(方丈接待室)、客堂、齋堂、僧寮、客寮、延壽堂(養老之處),藏舍利、骨灰的佛塔、塔院、海會塔,置鐘鼓的鐘樓、鼓樓,及放生池、蓮池、亭臺園林等。明代以來,常見的“伽藍七堂”的建筑格局,一直沿襲至今,形成集信眾禮拜游觀場所、僧俗學修道場及園林、佛塔等于一體的具中國特色的綜合性佛教設施。藏傳佛教的寺院,規模更為宏大,如甘孜的噶陀寺,盛時集僧達十三萬人之多。藏傳寺廟規劃設計中還多設有僧伽教育、印經造像、醫療等機構。

寺院,實為住持三寶的實物性表征,為瞻望佛國凈土的窗口。中國人受三歸五戒的佛弟子未必很多,但直到如今,一生未曾到佛寺觀瞻游覽者,恐怕沒有多少。作為瞻禮祈禱的投誠之地,佛寺提供了滿足廣大民眾迫切的宗教需要的實體。朝山拜佛,拈香祈愿,是比三皈五戒的佛教圈子大得多的廣大民眾信仰佛教的基本方式,這種低層次的信仰,盡管帶有中國傳統多神崇祀的氣味,其正面的教化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觀瞻禮拜、祈禱供養,即使是出于某種世俗的功利目的,也起碼能使人放松心理負擔、獲得精神安慰,受佛菩薩形象的熏染,心靈得到凈化,并積集了福智資糧,種下了成佛種子。

中國佛寺,幾乎無不有幾、上千年的歷史,無不是文物古跡,日語名為“文化財”,而且集古建筑、園林、雕塑、碑碣、書畫、楹聯、題詠、圖書等為一體,實為宗教勝地、博物館、文物館、藝術館、園林的綜合體,較之現代新建的那些單純游樂的園林亭臺,無疑要有高得多的文化價值、游覽價值,對開展旅游事業,極為重要。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從山門(寺院正門)起沿一條南北向中軸線,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離布置一座,周圍用廊屋或樓閣把它圍繞起來。中軸線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殿之后是法堂或藏經樓(閣)或毗盧閣、觀音殿。大雄寶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藍殿、祖師堂(或觀音殿、藥師殿等)相對。

寺院的主要生活區常集中在主軸線東側,包括僧房(居室)、香積廚(廚房)、齋堂(飯堂)、職事堂(庫房)、榮堂(接待室)等。接待四方之來者的客房特設在中軸線西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