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畫
由于字畫贗品橫行,方法層次不窮,導致真假非常困難,學會字畫很難,特別是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幾乎是很難的事情,特別是還要靈活運用。不然,一不小心就會“打眼”。從而就會讓自己顏面掃地,再也不會碰這個行當了。這些難處就會導致很多學者談字畫而色變。
書畫交易市場也有許多虛假泡沫。正如明代沈德符所言,明代書畫大家“荊關”“進參蘇米”,道出了藝術市場的一般規律:市場在未啟動前價格普遍低廉,有若靜水;一旦啟動,便一浪涌一浪翻滾,而且一浪高過一浪,中間會浮出虛假泡沫。明嘉靖到崇禎清楚地展現了這一過程。
那么,古代書畫交易大都通過什么途徑?主要是兩條途徑:一是到集市游購書畫,這一條途徑需要眼力和運氣。二是委托朋友、書畫商或書畫經紀人尋購名家珍品。這一條途徑涉及到社會人脈和多種因素。在民間,經紀人無論類別,一般稱“牙”或“牙儈”。在唐代,牙人幾乎無處不在。他們在中介交易時,拿契書作法律依據,達成交易即簽字畫押。唐后期又涌出私牙。
中國古代書畫自出現交易、進入流通后,就成為一種商品,具有觀賞、交換、增值等多種價值。但是,由于古代封建社會主要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商品經濟不發達,導致人們商品意識普遍淡薄,所以書畫的交易規模相對狹窄,交易活動也不夠規范。其主要是達官貴人和士人文化生活的一種補充形式。隨著近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成熟,書畫鑒賞及流通才逐漸成為人們精神和物質生活的重要內容。
古玩古董字畫交易今天的古代書畫,大多數都是有傳承的歷代珍品或傳世佳品,從作品本身的和保值來看,其潛力,無需置疑。古籍收藏家周鐵寧先生曾 指出:“在中國臺灣和日本,近現代名畫的價格從來沒有超過古畫,這都是出于對歷史的尊重。而這種藝術素質在中國內地還需要長期的培養,隨著人們審美層次提 高,認清了炒作的真相,古畫的升值潛力會體現出來?!?br/>
古代書法的時代性表現在許多方面,對其鑒定有重要的意義,主要有::
語言:文字是語言記錄的工具,書法又是文字書寫的美化,所以書法離不開生活、離不開語言。尤其是熟語、習慣語、詞匯等,都因時代不同而異,書法中出現這些時代性的語言,是鑒定創作時代的有力證據。
生活習慣。生活習慣的不同,必定會影響書法創作。比如唐以前我國人們席地而坐,有時只有小幾憑靠,作書時左手憑幾按紙,右手懸空書寫。宋以后才出現桌子、板凳,才能伏案書寫,二者的書寫效果就會截然不同。所以唐宋以前很少出現恭楷、小楷(碑刻除外)的作品,尤其是蠅頭小楷,元以后才多起來。
文具。書寫的工具對書法作品也很有影響。唐以前多用硬毫筆,如狼、兔等尾毛、王羲之用鼠須筆。而較軟的筆如羊毫是宋代才出現的,而更軟的雞毫,清代才有。由于筆的軟硬不同,其作品的效果就不大一樣。紙、絹等不同也是鑒定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