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類的生活史有卵、幼蟲、蛹、成蚊4個時期,屬于完全變態昆蟲。蚊蟲交配主要是在飛舞的過程中完成的。黃昏時,雄蚊常在屋檐下或樹梢間成群飛舞,雌蚊聽到聲音就會被吸引而飛人,與雄蚊合抱飛出,完成交配。一般雌蚊一生只能交配一次,但是完成交配后卻能終生產卵。雌蚊吸血,促進卵巢發育;雄蚊一般不吸血,僅食植物汁液、花蜜等待卵發育成熟后,雌蚊就會尋找適宜的孳生地產卵。雌蚊多在水中產卵,如果溫濕度適宜,卵在1~2天內就可孵化為1齡幼蟲。雌蚊產卵后需要再次吸血,然后才能再產卵,一直重復這個過程直到死亡。蚊類幼蟲分為4齡,4齡過后化蛹,蛹期一般為1~2天,成蚊在蛹中發育成熟后即可羽化。羽化后的成蚊在水面上暫時停留,待翅伸展開后就可飛行。
雌蚊吸血的主要作用是促進卵巢發育成熟,一般吸血后會尋找陰暗潮濕、不通風的場所棲息。按棲息的場所可以把蚊蟲分為3類:家棲型,如淡色庫蚊、致倦庫蚊等,一般吸血和棲息均在室內;半家棲型,如中華按蚊,吸血時進入室內或牛舍,吸血后可留在室內稍做休息或飛到戶外棲息;野棲型,如大掠按蚊,吸血和棲息都戶外。蚊類的種群消長與溫濕度、雨量等氣候因素有密切的關系,越冬期蚊蟲一般不活動,蟄伏在溫暖、不通風的環境下。不同地區蚊類種群一年中消長規律也會有所不同。
家鼠本為食植性動物,但棲息在居民區及附近地區的也取食動物性食料,尤其是褐家鼠。人的各類食物、動物飼料,以至垃圾、糞便,均可成為鼠類的營養來源。有時甚至捕食小雞、魚蝦,盜食雞蛋。家鼠食量較大,日均食量約為自身體重的1/5或1/10。食物的營養價值越低,食量相應增大。家鼠覓食主動、頻繁,治理時應抓住這一薄弱環節。野鼠食性較單純,以當地植物為主,取決于當地條件。這些鼠類能夠繁衍至今,正是因為適應了本地的生活環境。為防一時短缺,有的鼠種存糧;為求安全,有的鼠種將食物拖入洞內或隱蔽處后方才進食。但家鼠較少在洞內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