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某些金屬鹽反應:能與鈣、鎂、鋇等金屬離子反應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鹽沉淀,這是其用作水軟化劑的原理。
Na?CO? + Ca2? → CaCO?↓ + 2Na?
熱穩定性:穩定性較強,加熱至851℃才熔化,不易分解。這與碳酸氫鈉(受熱易分解為碳酸鈉、水和二氧化碳)形成鮮明對比。
古代與天然來源:
在古代,人們主要從天然堿湖中獲取碳酸鈉,或從燒灼的海草、陸生植物灰燼中浸取。古埃及人就用它來制作玻璃和保存木乃伊。
侯氏制堿法(聯合制堿法):
1943年,中國化學家侯德榜博士在索爾維法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當時缺乏食鹽和氨的國情,成功發明了“侯氏制堿法”。該法巧妙地將純堿生產與合成氨工業結合起來。
玻璃工業(大用途,約占50%):
碳酸鈉是制造鈉鈣玻璃(常見的玻璃,如門窗玻璃、瓶罐玻璃等)的主要原料之一。它在高溫下與二氧化硅(沙子)反應生成硅酸鈉,大大降低了二氧化硅的熔點,節省了能源。其反應可簡化為:Na?CO? + SiO? → Na?SiO? + CO?↑。
洗滌劑和皂化劑:
作為肥皂和洗滌劑中的助洗劑,它能與水中的鈣、鎂離子反應,生成不溶性的碳酸鹽沉淀,從而軟化水質,提高洗滌劑的去污效果。同時,其堿性還能中和油脂中的脂肪酸,生成肥皂(皂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