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是經過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和它們的生活遺跡。大多數是莖、葉、貝殼、骨骼等堅硬部分,經過礦物質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僅保持原來形狀、結構以至印模的鈣化、碳化、硅化、礦化的生物遺體、遺物或印模。化石是人類探尋生物歷史發展的主要密碼。
化石既然是生物的遺存,對其進行鑒定,要遵循生物分類的方法,這是研究生物的一種基本方法。生物分類主要是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劃分為種和屬等不同的等級,并對每一類群的特征進行科學描述,以弄清不同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和進化關系。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分類系統是階元系統,從大到小分為七個級別:界、門、綱、目、科、屬、種(種是基本單元),親緣關系接近的種劃歸為屬,近緣的屬歸為科,科隸于目,目隸于綱,綱隸于門,門隸于界。這些單元的上下,還可以附加次生單元,如超綱、亞綱、亞目、超科、亞科等等。
看到標本,要進行仔細地觀察,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化石標本,都不是的,或多或少有殘缺和破損,加上沒有細致的修理,很多特征無法完全的展現出來,這個時候,不能有主觀臆斷,看到多少,就憑多少來鑒定。同時,因為生物存在個體差異,要盡可能的多觀察同類的標本,有時候,這種個體差異會造成很大的誤判,一個生物被鑒定為好多個種,然后又重新合并回去,古生物領域這種例子非常多。對標本進行分析,需要了解標本的結構特征,并且掌握正確的形態術語,在這個基礎上,對標本的特征進行觀察和描述,同時做好記錄。
需要說明的是,找到書籍文獻后,要學會看,不同與普通資料,資料是按照科技論文的寫作方法寫的,邏輯結構要求非常清楚,描述、分析、歸納,都要按照規范,語言文字的使用也有相應要求。學會看之后,閱讀起來是很方便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很快地找到相應信息,而且也沒有那么難懂。常用的除了各種期刊上的文獻外,還有化石手冊、各地的古生物圖冊、中國的各門類化石等,其中中國的各門類化石是重要的,這是一系列的書,愛好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購買相應的分冊。
在鑒定古生物化石時,應當謹小慎微,多聞闕疑。很多時候,不經意說出的話會造成想象不到的后果,特別是古生物這些偏門的領域,沒有太多人來研究真假,錯誤的文字會被多次復制,要想糾正過來,是非常困難的。如產自湖南的一種永順似櫛殼蟲,被錯誤地叫成“永順湘西蟲”,源頭已經找不到,且現在幾乎已經無法改回來。更有甚者,把找到化石后隨意的取名,如“XXX(自己的名字)三葉蟲”。在鑒定時,應
有所保留,把疑難問題保留下來,暫不下判斷,只鑒定到有把握的。
除了植物和動物的身體化石,古生物學家還研究動物的足跡和足跡化石,甚至動物糞便化石(稱為糞化石)。這些化石很有啟發性,因為它們揭示了史前動物是如何運動和吃什么。
化石記錄,即世界上所有化石的收集,對于我們理解地球的歷史是非常重要的。化石告訴我們哪些植物和動物在史前時期存在,它們生活在哪里。它們還告訴我們它們生活的年代。根據化石在地殼各層的位置,古生物學家可以確定哪些動物先于其他動物,哪些動物生活在同一時期。
利用碳年代測定法,古生物學家有時可以估計化石的年齡。這就提供了化石被發現的巖層的年齡,這就幫助科學家們確定所有其他物質的年代。如果沒有化石,我們對地球早期歷史的了解將會更加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