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臭箱的結構組成與功能設計
耐腐蝕玻璃鋼生物濾池除臭箱采用模塊化設計,集成了氣體預處理、生物過濾、噴淋調控、排氣等功能單元,結構緊湊且易于安裝。
噴淋方式:采用間歇式噴淋,每天 1-3 次,每次 10-15 分鐘。噴淋管布置在濾料層頂部,采用扇形噴嘴,覆蓋面積達 。
水質控制:噴淋水可采用市政自來水或處理后的回用水,需控制 pH 值在 6.5-8.0,并定期補充氮、磷等營養鹽。
排水設計:濾床底部設玻璃鋼集液槽,坡度≥2%,確保滲濾液及時排出,避免濾料層積水厭氧。集液可回流至噴淋系統或接入污水處理廠。
殼體:采用玻璃鋼整體纏繞成型,厚度 8-15mm,內壁光滑減少氣流阻力,外壁可添加色漿制成灰色或綠色,與周邊環境協調。殼體頂部設檢修孔,方便濾料更換和內部維護。
處理氣量:根據惡臭源排放量確定,需考慮 10%-20% 的余量。
停留時間:指惡臭氣體在生物濾床內的停留時間。
濾料負荷:單位體積濾料處理的惡臭物質質量。
空床氣速:氣體流經濾床的表觀流速,一般控制在 0.1-0.5m/s,過高會導致氣液接觸時間不足,過低則增加設備體積。
惡臭成分:針對含硫惡臭,宜選用硫氧化菌富集的濾料;針對含氮惡臭,需強化硝化細菌的活性,可添加石灰石調節 pH。
濃度波動:對于濃度波動大的場合,需設計緩沖容積或前置吸附段,避免高濃度沖擊抑制微生物。
氣流分布優化:通過 CFD 模擬設計布氣系統,確保濾床內氣流分布均勻性>90%,避免 “死區”(局部氣流速度<0.05m/s)。
參數監測:每日記錄進氣濃度、溫度、濕度、濾床阻力(正常范圍 500-1000Pa),每周檢測出口惡臭濃度,確保去除率穩定。
濾料維護:每 3-6 個月抽樣檢查濾料狀態,若出現板結或發黑,需翻動或更換部分濾料(每次更換量≤30%,避免破壞微生物群落)。
智能化控制:集成在線監測傳感器和 PLC 控制系統,實現噴淋、風機的自動調節。例如,當 H?S 濃度突升時,自動延長噴淋時間并提高風機轉速,確保達標排放。
新型濾料研發:開發功能性復合濾料。
一體化設備:將預處理、生物濾池、尾氣凈化集成于一體,減少占地面積 30% 以上,適合小型惡臭源。
低碳設計:采用太陽能供電的風機和噴淋系統,結合雨水收集回用技術,降低運行能耗和水耗,符合 “雙碳” 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