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絹,有一種很粗糙的庫絹,絹面上加了各種顏色的粉漿,有些是素的,也有些畫上了各種金花或粉花,或撒上金片、金星。這種庫絹常被用來寫字條、字對.嘉慶以后絹的質量明顯下降, 質地稀薄,人們多用石頭把它輾成扁絲, 以期從表面看來不顯特別稀薄. 這種粗絹上也常加上各色的漿、畫畫和撒金等,或于白素絹上加重膠礬再磨光,但在上面寫字或畫畫均是不透墨痕的.清代的仿古畫“蘇州片”用絹較細,也有用粗的,因而水平高下差距.清末,南方各地均產絹,有人以這些又粗又細的絹來仿明末清初大家的作品,易辨識。
鑒既需要熟悉真跡,也應了解偽品,掌握了歷代偽造書畫的各種花樣和各種類型的偽作,就能根據不同情況去偽存真,還其本來面目。考要運用文獻資料,文獻也有真偽、正誤之別,故也要多方比較,以準確的史料來輔助鑒定。
判斷一幅國畫是否有收藏的價值,就多年長時間的研究國畫。也對各位名師大家的作品風格多有了解和掌握。從而八九不離十地分清每個時代的風格,進一步去考證那些不太的或流傳作品較少的作者和作品。名家的國畫是很出色的線條勻稱,不亂,穩重,不好的國畫線條偏粗,浮躁,雜亂而且不均勻。
技巧五:紙絹和墨色經過一定時間的作用,會產生“包漿”,這也是辨別書畫年份的一個標準,其實鑒定字畫作品真偽,不光需要我們掌握理論知識,更多的需要我們走出去,認真的研究與分析,實踐才能讓我們在這方面的經驗越來越多,更清楚的認識到字畫的精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