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銹鋼幾何切面熊貓雕塑利用幾何切面構造,將熊貓的形象通過切割與重組的方式,呈現出一種全新的視覺感受。每一個棱角分明的切面都反射出光影的變化,使得整件作品在不同的角度下展現出不同的美感,仿佛有生命一般,隨時都在與觀者交流。大熊貓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迄今所發現的古熊貓成員——始熊貓的化石出土于中國云南祿豐和元謀兩地,地質年代約為800萬年前中新世晚期。在長期嚴酷的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中,和它們同時代的很多動物都已滅絕,但大熊貓卻是強者,處于優勢,生存至今成為“活化石”。
不銹鋼發光熊貓雕塑提醒我們觀察身邊的美好;同時,不銹鋼爬墻熊貓雕塑也鼓勵每一個人去探索自我與自然之間的深層聯系,讓我們在藝術的感召下,發現生活中的詩意與美麗。大熊貓棲于中國長江上游的高山深谷,為東南季風的迎風面,氣候溫涼潮濕,其濕度常在80%以上,它們是一種喜濕性動物。大熊貓生活的6塊狹長地帶,包括岷山、邛崍山、涼山、大相嶺、小相嶺及秦嶺等幾大山系,橫跨川、陜、甘3省的45個縣(市),棲息地面積達20000平方公里以上。
不銹鋼發光熊貓雕塑的設計師以熊貓這一國寶作為靈感,那圓滾滾的身體、黑黑的大眼睛,甚至是它微微彎曲的爪子,都顯得如此生動。不銹鋼爬墻熊貓雕塑的小石臺上刻著幾行優美的文字,講述著熊貓的習性與棲息環境,以及人們對這個動物的關心和保護。大熊貓生活在海拔1200-4100米,主要在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氣稀薄,云霧繚繞,氣溫低于20℃。一些其他的因素也會影響野外大熊貓的分布和密度:竹子、地形、水源的分布,是否有藏身處和哺育幼仔的巢穴以及山勢等。人為的干擾是現今影響大熊貓分布的主要因素。
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熊貓作為中國的國寶,以其可愛的形象和溫和的性格深受人們的喜愛。而在藝術創作中,熊貓的形象也被許多藝術家賦予了新的生命。不銹鋼發光熊貓雕塑,體形并不完全符合真實熊貓的比例,而是通過大膽的線條和夸張的形狀,展現出一種簡約而又富有力量的藝術美感。大熊貓顯著的特征是體型大和臉圓,這是它們適應竹子飲食的結果。人類學家Russell Ciochon觀察到:“與食草大猩猩一樣,大熊貓的體表面積與身體體積之比較低,這表明其代謝率較低。這種較低的代謝率和更久坐的生活方式使大熊貓能夠以竹子等營養貧乏的資源為生。大熊貓的圓臉是由強大的下頜肌肉造成的,下頜肌肉從頭頂一直延伸到下頜。
大熊貓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大熊貓善于爬樹,也愛嬉戲。爬樹的行為一般是臨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險,或彼此相遇時弱者借以回避強者的一種方式。除了藝術的美感,不銹鋼幾何切面熊貓雕塑還傳達著保護動物的理念。當我們駐足欣賞時,不由想起對這一物種及其棲息環境的珍視與愛護。它是一種責任感的呼喚,提醒著人們關注生態保護。希望每一個看到這座不銹鋼抽象熊貓雕塑的人,能夠在心中播撒下守護自然與生命的種子,讓我們的地球家園更加美好。
大熊貓的別名還有華熊、竹熊、銀狗和大浣熊等。銀狗,這是因為小熊貓的地方名和商品名叫金狗,相對應的熊貓體色白而叫它銀狗。竹熊則以它主要食性為竹子而似熊命其名。華熊說明它是中華民族所特產的珍奇異獸。人們可以從不銹鋼發光熊貓雕塑不同的角度進行欣賞或者互動,讓情感在空間中流淌,從而找到屬于自己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