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孩子不想配合我們的工作,不聽我們的話,是因為孩子想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時不要強迫孩子按我們的想法來做,而是應該試著給孩子一些選擇的機會,讓他自己去選擇。
絕大多數孩子是因身心受到傷害才選擇離家出走的。但社會、學校乃至家庭卻往往稱他們為“差生”、“不聽話的孩子”或“壞孩子”。這對孩子們是極其不公平的,許多有離家出走行為的孩子在出走前都遭受著心靈的痛苦和煎熬,或正承受著父母離異之痛,或遭到父母劈頭蓋臉的訓斥、打罵,或長期不被家長、老師所關注,或被老師不分場合、不講方式地訓斥和批評,或有了意外遭遇后不敢告訴家長和父母,長時間憋在心里……如果做家長、做老師的能在那時醫治孩子內心的創傷的話,許多孩子就不會有離家出走的極端行為了。
自從因特網進入了中國之后,網絡用戶在中國已由原來的7000人增加到5800萬人。2年之后,預計網民能達到2億多,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網絡用戶多的國家。網絡是虛擬的,但是生活還要繼續。對于社會發展網絡起著積極的作用,但同時它也存在,的負面影響。
近些年,我們的教育體制雖有所改革,但對孩子的評價體制卻始終未變,考試成績的好壞仍然是評價一個孩子優劣的主要標準,有的老師和家長只以學習成績論長短,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常常只能遭到歧視和冷淡,這使得部分孩子在重重壓力下產生了強烈的厭學情緒,在這種情緒的支配下,個別孩子選擇了離家出走。某市某中學一位校領導直言不諱地說:“升學率是每個校長、老師都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學校只有將升學率落實在每一個孩子身上,學校才會被整個社會所認可。在此情況下,同時也引發了部分校領導和老師的心理疾病,為追求相應的升學率,為了將自己的平均分提高一點,常常把紀律和學習比較差的學生趕出課堂,或者是讓他們站著上課,有的甚至強迫學生自己找家長到學校,他們針對孩子的許多言行都大大扭曲或過火了,從而給孩子們造成了的心理壓力,終使孩子們產生強烈的厭學情緒。
青少年不上學可能導致家庭內部的溝通障礙。學校是青少年接觸外界、獲取新知的重要場所,也是他們與家長分享日常經歷、交流感受的重要平臺。一旦青少年選擇不上學,他們與家長之間的共同話題可能會減少,溝通變得困難,從而加劇家庭內部的隔閡。
青少年不上學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不僅影響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還可能對家庭關系造成不利影響。我們應該從多個角度出發,共同努力解決這一問題,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