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防護箱保護古玩瓷器?
古玩瓷器一定要安放在古玩箱內交接換手,遇到多人鑒別欣賞時,切記要小心從古玩箱里取出鑒賞,待一個人欣賞完畢,把瓷器放回到古玩箱內。下一個人再來欣賞時,要小心的再一次從古玩箱里取出,不要兩個人將瓷器直接手遞手的傳接,以防萬一失手。薄胎的器皿,胎薄、質輕、嬌嫩,移動安放時更須小心,從古玩箱中拿出時要雙手捧,忌用單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長度高,還有不能放在桌面上或外面的任何地方,怕被風吹倒。帶座、帶蓋的瓶器從古玩箱中取放時應將座、蓋和主體分別單拿單放,不能連蓋帶座一起端,防止移動時脫落打碎。
窯瓷器鑒定拍賣
青瓷產品的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胎色灰白,胎質堅硬,露胎處呈現醬黃色。
(2)釉色青黃、深沉,釉層較厚,器物往往上部厚,下部薄,胎釉交接處呈姜黃色。此外,青釉釉面上有的出現小的露胎褐斑,為其它青瓷所不見。
(3)器型豐富,盤、碗、杯、碟、瓶、壺、罐、爐、盒、香薰、注壺、注碗、盞、缽、燈、枕等均有,器物造型多變,有花瓣式、瓜棱式和多折式,外形美觀。其中力士爐頗具特色,爐身底座四周跪有力士。
(4)唐末、五代青瓷采用劃花裝飾,紋飾題材多為水波與花草紋。
(5)宋代裝飾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劃花以及模印刻劃相間,以刻花、印花為主。北宋中期刻花發展成熟,刀法犀利,線條剛勁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嚴謹,對稱勻衡。紋飾有纏枝蓮、把蓮、牡丹、纏枝菊、波浪、飛鶴、飛蛾、犀鶴、博古、海水游魚、蓮塘戲鴨和嬰戲圖案等,紋則是宮廷瓷器題材。水波紋外一般刻劃以六角形邊線,水波中三魚多見。嬰戲圖案則以蕩秋千為主。宋代花紋裝飾特點是,早期于器面刻劃簡單的花瓣紋;中期則花紋滿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紋線條大多纖巧。
(6)金代產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黃。大量使用陶范印花,滿布器面的花紋逐漸減少,而在盤、碗內壁,大量出現菊花、、水波、魚鴨紋等,構圖簡單,呈圓圈形。
(7)元代產品器外一般施半釉,挖足淺,足較寬,似底足,足內心有乳狀凸起。
(8)晚唐、五代盤、碗一般采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宋代器物足端無釉,足內有釉。金、元時期一般采用疊燒,盤、碗內有疊燒痕,也有用一缽一器裝燒的,則僅足端無釉。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在于,一使用材料;二燒成溫度,二者缺一不可。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內的各種礦物粘土制作,燒成溫度較低,多在700—1000℃之間,胎體基本燒結,不再遇水分解,但氣孔率和吸水率較高。在顯微鏡下觀察胎體,極少存在玻璃相莫來石結晶體,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瓷化,敲擊之聲較沉悶。而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鋁含量較高的瓷土即高齡土燒制。瓷器的燒成溫度至少在1100℃以上,胎質基本瓷化,顯微觀察有大量莫來石結晶體存在,氣孔率和吸水率較低,敲擊之聲清脆。
瓷之型代表和展現著歷史、人文、經濟乃至形制和生產力發展的傳承脈絡。是一個時段經濟發展演繹過程直接的體現。由于是貼切、真實的人文濃縮,因而,我們研究認識瓷之型的演繹過程也便于了解社會的進程與發展。如果我們對某一類的器物,從起源到發展的全過程有一番系統的了解,如瓷壺類,那么我們從器型,全然可以粗略地以型斷代,然后依據同時代的取材、用料、配方工藝、人文歷史等進行的核實論證,完全有可能準確的斷其年代。由此可說,鑒定瓷器,觀型斷代是堅定的要素。
古代遺留下來的文物,具有很大的歷史研究價值與欣賞價值,然而因為年代久遠,出土文物十有八九都是破損狀態,我們要做的是大程度用瓷器商業修復的技法,大程度還原歷史真相,給現在的人們以佳的觀賞角度了解歷史。
破損的瓷器基本上都是長期埋在地下,因此新出土的文物,往往全身除布滿黃泥外,還有很多水銹緊貼在器物上,有的還粘連在器物斷裂的剖面上,給器物的修復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先將破碎的瓷器放入相對柔軟的塑料盆中,用清水洗去表土,然后用以與器面平直的方向將水銹輕輕地刮去,但不能用刀尖劃刮,以免傷害釉面。比較難以的是粘貼在斷面胎體上的水銹,特別牢固,而如果不的話,則會給粘接時產生明顯的隔縫,對整器修復的效果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可用牛角刀或竹簽刮削,胎壁較厚的也可用金屬輕輕地刮削。另一種辦法是用潔廁凈等洗滌用品浸泡清洗。若再不行,可兩種方法合用。
有些考古發掘品,因研究需要,在器物出土后馬上粘接復原。這種修復的過程往往很粗糙,接口處嚴重錯位的情況十分常見,而殘缺部分通常是用石膏補缺。這種修復無神韻,也達不到展示的目的。我們進行拆洗,然后重新拼接。拆洗的方法是:將器物置于容器中,用浸泡,一般只需10至20分鐘,粘接處便會自動脫落,然后將剖面的膠水刮凈,后進行拼接、粘合。
瓷器修復泥的性能和泥的使用方式:
1、使用的泥為雙組成分: AB型結合組成,白顏色;
2、當我們準備使用泥的時候打開包裝盒AB組,取量為一比一,取出泥后應立即使用保護 膜將泥包裝好,避免泥長期暴露在陽光下使泥被風吹干造成浪費現象;
3、 取出泥后用手捏,要完全捏均勻,微感泥產生反應,如果泥有粘手操作不便的情況下, 可以用手略粘少量的水分;
4、當泥完全固化后堅硬如石, 附著力強,開始打磨,泥的固化時間可能會因環境,天氣因 素提前或延后固化的時間,要根據操作情況進行對泥的掌握;
5、涂泥時將調好的泥根據餐具破口大小取出適量的泥先將破口處進行底層涂抹,要完全涂 抹到位后,在進行堆制式的方式進行操作;
6、涂泥時不要涂的面積太大避免打磨時產生不必要的打磨功夫浪費,也不要涂的太厚(高) 這樣也會增加打磨時間,要掌握在剛好的狀態,同時可以將手沾適量水分將涂泥的地方進行修正使表面光滑,減少打磨的時間;
瓷器修復打磨工具介紹及打磨方式,方法
1、打磨的工具有:打磨機(電動型) 80#鐵砂布、320#目水砂紙, 平搓。打磨機為電 動型,可控制磨頭的速度腳踩的輕轉速就慢,踩的重轉速就快(詳細操作產品說明書)此工具是在泥固化后硬度高,泥涂的面積大或太厚的情況下使用;
2、在不需要使用電動打磨工具時,我們可以選擇80#鐵砂布進行打磨,在感覺平整時不要 在繼續打磨,此時我們要選擇240-320#目水砂紙進行修正,使泥面更平整光滑;
3、當遇到餐具角的時候使用平搓、圓形搓、半圓形搓,進行修正;
4、打磨時一定要注意打磨有角度餐具的弧度, 要注意打磨的是否和餐具的邊緣是否致, 要掌握定的手感。不要將餐具自身的釉面損傷,這樣會造成大面積的上釉。
瓷器修復各組材料的比例、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1、 A4.5B03C20D10E10-12 (根據實際情況做稀釋調節);
2、噴釉時先將修復的周邊位置處理干凈,避免影響釉的附著力和效果;
3、噴釉時定要注意, 選擇好釉與餐具的顏色,不要選錯否則會造成色差的現象出現;
4、噴筆的使用方法:在使用釉料時將釉攪拌均勻,將調試好的釉倒入噴筆的儲存 罐內,根據釉的密度可加入適量的“修補材料(E)”做為稀釋調節;
5、噴釉時要掌握 也噴筆的角度,佳角度為45-75度,也可以根據餐具的造型來變化 噴筆的角度和噴筆的口徑大小,輕輕擺動筆頭使噴出來的釉均勻,同時要注意噴釉時產生的霧點,氣壓調節適中,盡量避免噴涂面積過大;
6、噴釉時噴 筆要先向外噴涂兒下,因為噴頭遺留的釉,噴涂會被帶出來產生小顆粒, 噴釉時要注意周邊的環境,避免灰塵,因為在噴釉時,灰塵會落在釉上面造成顆粒,影響修復效果;
7、將噴涂好的釉放置48小時后及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