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區滅老鼠、滅蟑螂、滅白蟻、滅跳蚤、滅蚊子、滅蒼蠅、四害消殺服務、病媒生物防治服務、有害生物防治服務、消毒服務、殺蟲服務!
粉劑常用的稀釋劑是黏土,當原藥的有效成分是液體時,加入吸油性較高的白炭黑;有機、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粉劑常需加入穩定劑,常用的穩定劑有異丙基磷酸酯、芳香族或脂肪族羧酸、二元羧酸、磷酸、焦磷酸等酸性物質;另外,能減弱稀釋劑表面酸度的六次甲基四胺、尿素、多聚甲醛、脂肪族醇胺等堿性物質也能作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類制劑的穩定劑。
蜚蠊類
蜚為漸變態昆蟲,分布廣泛,其中多數種類在戶外生活,野外生活的蜚喜潮濕,常在土中、石下、樹皮下等處發現其蹤跡。也有一些生活在室內,室內生活的蜚蠊色澤較暗,不善于飛行,常常夜間活動,白天在陰暗處躲避。蜚蠊食性雜,尤其偏好糖和淀粉物質,在取食的過程中可污染食物、衣物和生活用具,并且傳播病菌和寄生蟲,是主要的衛生害蟲。但是也有些種類可入藥,少數可危害農作物。
1.卵的習性
,一般,卵生于卵鞘,卵鞘質地堅硬,有良好的保濕性能,并緊密附著在隱蔽處所的物體褶縫間,不易脫落,不易被破壞,也不易受天敵侵害,所以一般蜚的卵粒在卵鞘內的存活力和孵化率相當高,給防治帶來很大困難。蜚蠊可以以卵鞘、4齡若蟲、幼齡若蟲等形式越冬;在越冬期間,卵鞘的存活率高,4齡若蟲次之,幼齡若蟲的存活率低因此,阻止卵鞘越冬是控制蜚蠊類昆蟲危害的重要環節。
行短距離的飛行,如美洲大蠊等。夏天晚上開窗往往會有蜚蠊飛室,這成為居室遭受蜚蠊危害的一種途徑。
傳播疾病的途徑
蜚蠊之所以為主要的衛生害蟲和傳播疾病的重要媒介,與其取食的習性和活動的行為有密切的關系。蜚蠊在活動取食的過程中不斷嘔吐,并出褐色稀薄糞便,這種褐色糞便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身體各部分也帶有大量病原物或寄生蟲卵,對其所到之處造成嚴重污染,成為傳病的媒介,尤其在醫院等病人集中的場所,危險性更大。蜚蠊常在骯臟的陰暗角落里活動,白天隱伏,不易被發現,晚上出來覓食、求偶、交配,白天很難見到,給防治帶來了很大困難。
蚊類的生活史有卵、幼蟲、蛹、成蚊4個時期,屬于完全變態昆蟲。蚊蟲交配主要是在飛舞的過程中完成的。黃昏時,雄蚊常在屋檐下或樹梢間成群飛舞,雌蚊聽到聲音就會被吸引而飛人,與雄蚊合抱飛出,完成交配。一般雌蚊一生只能交配一次,但是完成交配后卻能終生產卵。雌蚊吸血,促進卵巢發育;雄蚊一般不吸血,僅食植物汁液、花蜜等待卵發育成熟后,雌蚊就會尋找適宜的孳生地產卵。雌蚊多在水中產卵,如果溫濕度適宜,卵在1~2天內就可孵化為1齡幼蟲。雌蚊產卵后需要再次吸血,然后才能再產卵,一直重復這個過程直到死亡。蚊類幼蟲分為4齡,4齡過后化蛹,蛹期一般為1~2天,成蚊在蛹中發育成熟后即可羽化。羽化后的成蚊在水面上暫時停留,待翅伸展開后就可飛行。
攝食與吸血習性
為了繁殖和不斷補充生命活動過程中消耗的能量,成蚊攝食補充營養物質。蚊類中雌蚊一般都吸血,也會取食一些植物汁液、花蜜等雄蚊僅以植物汁液、花蜜等為食,一般不吸血。吸血蚊類如果不吸血僅取食蜂蜜、糖類等,一般不能產卵,但也可存活數周。蚊蟲雌性多數都具有嗜血性,吸血活動開始多為人、動物身體上散發出來的氣味所吸引吸血蚊對血源有明顯的選擇性和適應性,可分為嗜動物血型、嗜人血型以及兼嗜人和動物血型。一般羽化后大約一天的雌蚊就開始吸血,但每次吸血時間因蚊種不同而有差異。如中華按蚊吸人血3min,而吸牛血4~5min;三帶喙庫蚊吸人血需2~3min,吸牛血3~7min。此外,光照、濕度、溫度對吸血活動的影響也很大。在晚上蚊類吸血活動頻繁適宜濕度為70%~80%;適宜溫度為26~35℃,溫度低于15℃時蚊類不吸血,40℃時活動減弱,甚至致死!
雌蚊吸血的主要作用是促進卵巢發育成熟,一般吸血后會尋找陰暗潮濕、不通風的場所棲息。按棲息的場所可以把蚊蟲分為3類:家棲型,如淡色庫蚊、致倦庫蚊等,一般吸血和棲息均在室內;半家棲型,如中華按蚊,吸血時進入室內或牛舍,吸血后可留在室內稍做休息或飛到戶外棲息;野棲型,如大掠按蚊,吸血和棲息都戶外。蚊類的種群消長與溫濕度、雨量等氣候因素有密切的關系,越冬期蚊蟲一般不活動,蟄伏在溫暖、不通風的環境下。不同地區蚊類種群一年中消長規律也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