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在當前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各種人涌向商海撈錢,一些人發了大財要啥有啥, 神氣得很,使一些學生認為讀書無用,經商能賺錢,賺了錢什么都有了,賺錢是人生價值的體現,因此,把闖 世界、賺大錢當作奮斗目標,不安心在學校讀書。
學校評價體系不夠完善,量化學習成風,不考慮學生的情緒反應。在傳統教學體系中,要是沒有分數,教師就像一個陷入敵陣而失去戰斗力的士兵一樣束手無策。“合作教育學”提出嘗試不給學生打壞分數或不打分數。他們堅信懶惰的學生比想象中要少得多,只有在兒童遇到了力不勝任的學習任務時,他們才會變得懶惰起來。并提出對于思維能力和學習成績處于低水平的兒童,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分數,而恰恰是“自尊心”。一旦兒童的學習受制于分數(特別是低年級兒童),沒有智力活動的歡樂,沒有認識的歡樂,就必然把學習變成一種枯燥無味的苦事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孩子一連得了2 分,他就同自己的命運妥協了,覺得無所謂了,求知欲的火花被熄滅了,第二次點燃求知欲的火花是多么難呀!”“只有當兒童學會重新做作業,同時產生了歡樂感和自尊心的時候,我才開始給他打分數。”所以,他提出“讓學生抬起頭來走路”的口號。
兒童本身的心理素質不穩定或心理承受能力欠佳,多見于神經過分敏感和性格內向的同學。對學習的期望過高,心理壓力過大,精神過度緊張和疲勞,唯恐成績下降。對考試和平時的學習信心不足,過分看重考試成績,自卑心理嚴重。學習生活欠規律,學習方法不科學,不適應新的環境和老師的教學方式,不能做到勞逸結合,造成不良的身心狀態。
夜不歸宿是指未成年學生離開監護人的有效監護而在外過夜。這種現象在多數家庭和學生中并不引起重視,多數家長持有這樣的態度:一是知道去向的夜不歸宿不要緊;二是有意識的安排孩子到朋友、親戚等人家住宿;三是孩子偶爾夜不歸宿又不是做壞事,沒有必要深究。其實,這些都時非常危險的信號。,夜不歸宿是一種不良行為,長期以往,會使孩子養成隨便、無規矩的住宿習慣。其次,未成年學生離開監護人的監護,即影響孩子的學習和身心健康,又容易發生意外事故。再次,未成年學生離開監護人而發生危害事件,其責任難以分清,導致不必要的糾紛。
魯迅先生說過:“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可見孩子都是喜歡玩的,因為玩比學習有趣多了。可這也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如果覺得學習沒有吸引力,一點都不好玩,也就會沒有學習熱情,長期如此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
現在的孩子,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從一生下來就品嘗到了學習的苦頭,胎教、嬰兒教育、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孩子一步步走過來,很多父母一味地讓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結果孩子身上背負了太多的學習負擔,從而失去了學習興趣和熱情。俗話說:"一口吃不成胖子。”學習,更是要循序漸進,慢慢來,慢火煲出來的湯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