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有于其上密生須根的主根。莖直立,通常高30-120厘米,鈍四棱形,微具槽,有倒向糙伏毛,在節及棱上尤為密集,在基部有時近于無毛,多分枝,或僅于莖中部以上有能育的小枝條。葉輪廓變化很大,莖下部葉輪廓為卵形,基部寬楔形,掌狀3裂,裂片呈長圓狀菱形至卵圓形,通常長2.5-6厘米,寬1.5-4厘米,裂片上再分裂,上面綠色,有糙伏毛,葉脈稍下陷,下面淡綠色,被疏柔毛及腺點,葉脈,葉柄纖細,長2-3厘米,由于葉基下延而在上部略具翅,腹面具槽,背面圓形,被糙伏毛;莖中部葉輪廓為菱形,較小,通常分裂成3個或偶有多個長圓狀線形的裂片,基部狹楔形,葉柄長0.5-2厘米;花序上部的苞葉近于無柄,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3-12厘米,寬2-8毫米,全緣或具牙齒
據《經效產寶》記載,益母草有祛瘀、調經消水。治療婦女月經不調,胎漏難產,胞衣不下,產后血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瀉血,痛腫瘡瘍。益母草在夏季生長茂盛,花未全開之時,采摘為佳,待到秋末,它可浸泡抽絲,做麻繩之用
方中益母草性味辛、苦、涼,歸心包、肝經。專入血分,善化瘀,調經利水,為治療月經不調、胎前產后之要藥。有行瘀血而新血不傷,養新血而瘀血不滯之功效。可增強產后子宮收縮,促進瘀血排出
益母草一般是唇形科的。
益母草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全草,屬于調經類中藥,全國各地均產,夏季花開和初開時,割取地上部分,切段,曬干生用。益母草味苦、辛,性微寒,歸肝、心包、膀胱經,具有調經、清熱、消腫的功效
益母草的種植應遵循國家相關農業生產的規定,合理使用農藥和化肥,確保產品的安全和有效。同時,在種植過程中也應關注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除草劑直接且顯著的作用便是有效清除田間雜草。雜草與農作物爭奪光照、水分、養分和生存空間,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速度和產量。通過使用除草劑,農民可以地針對雜草進行防除,減少或避免人工除草的繁重勞動,同時提高除草效率。現代除草劑技術已發展到能夠區分作物與雜草,實現選擇性除草,從而保護作物免受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