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燒制的陶瓷制品變多,工藝變好,所以至今存在的,有“大清康熙年制”款識的陶瓷產品不在少數,除了在博物館展出的一些意外,民間也有很多收藏家手中有一些。其實有些陶瓷底部也不是這六個字,寫的更詳細一些,寫到是康熙多少年制造的,還有的寫到是哪個地方制造的,還有的是各州各府制造的,要寫上州府名稱,有的甚至要寫州府領導的名字上去。
因此,我們在辨別真偽時,可從其字樣出發分析。一般來說,康熙時期落款為“康熙御制”四字楷書,加雙方框。雍正時期的款識也有兩種方式,一為仿宋體,一為楷書體,均由四字組成外加雙方框,仿宋體是“雍正年制”,楷書體是“雍正御制”。乾隆的款識只有“乾隆年制”四字雙方框形一種,乾隆有藍料也有褐色料款。
清康熙琺瑯彩千葉蓮碗
直徑 11 cm
藍料雙方框「康熙御制」宋體款
2019-11-27香港佳士得秋季拍賣會,以5500萬起拍,7500萬落錘,含傭金8720萬港幣成交
康熙青花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終,其中以康熙中期青花瓷器為。怎么能斷定這件青花梅瓶是康熙時期的?我依據的是青花上的畫風:梅瓶上的鳥是翻著白眼的,樣子跟“八大山人”朱耷所畫的一模一樣。朱耷是明末清初的畫家,他是明室后裔,出身,明亡清興,他內心是不平衡的,所以他對社會不滿,并在他的繪畫當中表達了這種情緒,主要反映在所畫動物的眼睛上,比如他畫的鹿、魚、鳥,都是翻白眼的。朱耷還有個極為特殊的歷史背景,他長期生活在江西景德鎮。我們看到這樣一件枯枝花鳥梅瓶,能夠想象在清初的時候,在康熙那樣一個時代,文人是怎樣看待當時的社會并如何逐漸接受的,因為朱耷跨越了當時的新、舊兩個時代。所以說,了解一件文物重要的是了解它的文化背景。
彩瓷,即帶有彩繪裝飾的瓷器,包括釉上彩、釉下彩以及釉上和釉下相結合的斗彩。此部分主要介紹釉上彩及斗彩。釉上彩,顧名思義,彩在釉之上,即在已經燒成的瓷器的釉面上用各種彩料進行描繪,然后再入彩爐低溫烘烤而成的彩色品種。清代釉上彩瓷和斗彩瓷在明代工藝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和創新。
康熙時期,景德鎮御窯廠燒制了大批精美的彩瓷,既有延續明代傳統的品種,如五彩、素三彩、斗彩等,也有新創燒的品種,如粉彩、琺瑯彩。康熙朝彩瓷以濃烈、明快而富于節奏的色彩給人以很大的沖擊力,呈現出的時代感和濃郁的時代審美風尚。
康熙御窯瓷器,無論從胎質、釉彩,還是造型、紋飾等方面都追求精益求精,釉面光滑細膩,胎土淘練精細,胎釉結合好,器形多樣而雄渾,整體表現出了規矩、挺拔、大氣和豪放的特色。
瓷器是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對世界的偉大貢獻之一,特別是在清代達到了瓷業水平的高峰。康熙御窯瓷器承前啟后,在中國古代瓷器發展史和清代瓷器的燒造中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清初期,經歷順治時期的過度,到康熙年間中央政權已經穩定,社會經濟恢復發展,逐漸呈現出全面繁榮景象。清為了安撫民心,出臺了很多新政策,尤其是廢除了明代以來的“匠籍”制度,相對的減輕了對農民和手工業工匠的約束。
康熙中期開放海禁,貿易瓷器和國內所需日用瓷器的大量生產,使得景德鎮的官窯和民窯的興旺,而且官窯、民窯的互相促進,技術迅速提高,品種不斷創新。步當朝的青花、絢麗多姿的五彩、刻意求真的仿古瓷以及嶄露頭角的粉彩和琺瑯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