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瓷器底部
瓷器底部做舊多見的是用砂輪把底部磨平,然后用機油瀝青等混合物涂抹。這個做舊出來的瓷器有時候弄巧成拙,把不容易磨損到的地方也順便磨得很光滑,砂輪修整后殘留下的砂輪痕跡也是辨別真假的一個方法。做舊后的底部無包漿,涂抹機油后的黑色在表面浮著,很容易分辨。
我說的上面兩種做舊方法都是中低檔瓷器上用得多的做舊方法,用這兩種方法做舊的瓷器在古玩市場上的占比不低于80%。剩下的結(jié)老底做舊,剝釉,后加彩后加款等各異仿古瓷器的鑒定方法以后再慢慢寫,只要仔細看都有漏洞。
看彩料。
不同的時代,所用的彩料都是不同的。一般說來,古代瓷器所用的都是礦物料,而現(xiàn)代仿品則常用化工料來替代,因此,凡見用化工料的,就可以在鑒識時加以剔除。而礦物料在各個時期也都是不一樣的。就拿繪青花所用的青鈷料來說吧,明清各朝就是各有所用的。
瓷器里的氣泡來自何方呢?主要來自胎中的水分和釉里化學成分在高溫下發(fā)生化學變化產(chǎn)生的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對于高溫瓷器而言,胎中的水分子一般早在瓷器燒結(jié)之前就全部揮發(fā)了,主要是釉里產(chǎn)生的氣泡,在高溫下未能完全逸出釉面,被包裹在釉里形成的。
由于釉本質(zhì)上就是一種玻璃,所以,釉里的氣泡就是玻璃里的氣泡。這對于玻璃而言,是一種明顯的缺陷。而古代瓷器釉中,或多或少都有氣泡存在。
官、哥二窯瓷器的氣泡的特點是“聚沫攢珠”。
汝瓷氣泡的特點是“寥若晨星”。
元青花氣泡的特點是在密布的霧狀小氣泡層中散落著大氣泡,絕無中等氣泡過渡。
永樂瓷的氣泡特點是大、中、小氣泡混雜,布局疏朗,但較宣德氣泡少。
宣德瓷氣泡特點是成大、中、小不同的氣泡群,群與群之間間距流朗。
成化瓷的氣泡特點是:改變了宣德瓷大、中、小不同而布局疏朗的情況,顯得小而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