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休眠與萌發
黃連種子有胚后熟休眠習性,收獲是種胚呈透明橢圓形的胚原基狀,甚至是一團尚未成形的粘質,胚后熟需經歷形態后熟與生理后熟兩個階段。黃連種胚在形態發育早期,即心形胚時期,促成種胚發育的溫度條件范圍較廣,以5~20℃之間較為適宜,當種胚由心形向長心形或魚雷形發展時,在5~10℃條件下能顯著加速,種子采收后如一直放在冰箱(5~10℃)內層積,可以在6~9個月內完成形態后熟,達到裂口。
完成形態發育的種子,還在0~5℃低溫1~3個月完成生理后熟。種子后熟期間有充足的水分供應。外源赤霉素也可加速種子的后熟。完成生理后熟的種子,于翌年春氣溫達到11~14℃時整齊萌發。萌發時胚根殘留的胚乳,伸入土壤中成為根,下胚軸伸長,將1對子葉、種皮和殘留胚乳空殼頂出土面,子葉從種皮及胚芽空殼中脫出展開,然后兩片子葉中間的胚芽發出片真葉。
黃連的種植方法
(一)選地整地
1、育苗地 選擇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力強,通透性 能良好的油竹雜木林地,土壤微酸性至中性,地勢以早晚有斜光照射不超過 30度的緩坡地為宜。忌連作。
味連:播種前砍除竹、木,雜草和枯枝落葉燒灰作肥。翻耕20厘米,耙 細;若選擇熟地,結合耕翻畝施廄肥及土雜肥4000-6000公斤;耙細。然后 作1-1.5米寬的高畦。
雅連:于4-5月開荒,樹干、樹椏和竹子留作搭棚用,枯枝落葉焚燒作 肥,順坡做1.3-1.7米寬的高畦,將溝內揀出的石塊于坡下端砌成石埂, 畦上竹根留下,以防止冬季凍垅影響成活和夏季洪水沖刷而造成水土流失。
土壤要求
黃連適宜生長在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的砂壤土,大多栽培在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中。這些地區的土壤大多我富含有機質的腐殖質,鉀、氮元素豐富,含水量較大,而且都為pH值在5.5-6.5之間鵝微酸性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