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木材一直是應用為廣泛的建筑材料。
中國傳統木建筑類型多、分布廣、體系成熟、適應性強、生態性能佳,但是木材在自然環境中的缺憾也同樣明顯,受凍融變化、生物的侵蝕,很容易出現變形開裂、霉變腐爛、蟲蛀、掉漆、褪色等現象,這將嚴重影響美觀性和安全性所以對于木材防火防水防蟲防腐的保護尤為重要。
中國古代木建筑的防蟲、防腐處理晉代以前人們就注意到選取耐腐的木材從民間流傳“水浸千年松,擱起萬年杉”的俗語可知古代工匠很早即已懂得不同的木材有著不同的防腐性能通過長期的實踐他們知道杉木暴露在空氣中是不易腐朽的而柳木、柏木、紅松埋在水土之中是較難腐朽的根據各種構件位置、性能的異同選擇性能不同的木材在建筑施工中古代工匠還采取了一些相應的防腐措施我國古建筑為防止雨水淋濕版筑墻很早以來屋頂上就采用了較大的出檐對于木材本身的防腐處理創造了藥劑法、浸漬法、涂刷和油漆法、
涂刷和油漆法:
在殷商時期就有采用礦物顏料涂飾木材表面和使用漆器了,其中礦物顏料有一定的覆蓋力和殺菌性,而油漆則有一定的隔絕空氣和水分的性能。
結構在防腐處理前,表面往往帶有氧化皮、塵土、油和其他污物。要使防腐涂料能牢固地附著在鋼結構表面上,在防腐前就對鋼結構表面進行清理,否則,不僅影響涂層與鋼結構的結合力和抗腐蝕性能,而且還會使鋼結構在即使有涂層防護下也能繼續腐蝕,使涂層剝落,影響鋼結構的使用壽命。因此鋼結構防腐前的基層處理是獲得質量優良的防護層,延長產品使用壽命的重要和措施。
由于防腐涂料性能各異,在不同的環境介質、被涂物特性、施工條件及防腐設計年限下,應該作不同的選擇,因此不能僅僅簡單的評價防腐涂料的“好”與“壞”,而應將其作為一個體系來選擇防腐涂料,即配套性。配套性的考慮因素和外部因素有關的和涂料本身的被涂物特性、底、中、面涂層的重涂適應性、腐蝕條件、涂料的成膜/固化條件、表面處理要求、涂層的涂覆厚度、涂裝方法、防腐設計年限、技術經濟指標。
比較而言,性能好的防腐涂料,由于其原材料選用限制、產品技術含量等因素,生產成本較高,每公升(公斤)價格自然較高,但有很大一部份產品由于是高固體份產品,其額定膜厚下的涂布面積較高,在同樣的設計膜厚條件下,防腐涂層的綜合造價并不高,而品質則有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