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酵后的酵母還是一種很強的抗氧化物,可以保護肝臟,有一定的作用。 酵母里的硒、鉻等礦物質能抗衰老、抗腫瘤、預防動脈硬化,并提高人體的力。發酵后,面粉里一種影響鈣、鎂、鐵等元素吸收的植酸可被分解,從而提高人體對這些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
面粉里放入酵母粉,用水和面,搓揉成光滑均勻的面團。把揉好的面團放在盆中,蓋上保鮮膜,置于溫暖處進行發酵,面團發至兩倍大,內部組織呈蜂窩狀,即完成發酵。
源于北宋太學,傳聞當時的學生都以吃這種饅頭為榮。據史書的記載,制法也比較簡單,將切好的肉絲拌入花椒面、鹽等作料成餡,再用發面做皮,制成今日的饅頭狀,表面白潤光亮,軟嫩鮮香,即使沒有牙齒的老人也愛吃,典型的南方饅頭。宋室南遷后,太學饅頭的制法傳到了杭州,說不定現在還能在杭州找到。
明清時代是我國面點發展的高峰期,至清代達到繁盛,這一時期開始出現的利用不同面團和餡心制作的灌湯包在如今也依然是中外的名品,今天即使你在美國,也可以吃到小籠湯包。而今北方的高莊饅頭、嗆面饅頭、狗不理包子,南方的生煎包、小籠饅頭,經歷許多歲月的傳承,依然是許多喜食面食者的大愛。
從饅頭的產生及發展來看,我們可以看出,在歷史上饅頭和包子沒有嚴格的區分。比如古代的煎花饅頭、山藥饅頭等,其實都是帶餡心的。如今也還有許多包子類的產品被稱為饅頭,如上海的南翔小籠饅頭、蘇南的小籠饅頭等等,其實是小籠包子。
傳統的饅頭成型一般是手揉圓或是刀切,以不同形狀出現, 現代饅頭產業化也依舊是以此為基礎的成型方式,只是被機器整形所取代。還有一些地區手作饅頭會根據傳統的用途不同或是特定的禮儀使用模具或是有些裝飾,且造型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