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可以在宗教寺廟中看到形態各異的石雕佛像。我國的佛教歷史悠久,佛教文化自傳入以來已經有成百上千年;我國的宗教文化場所猶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出來。在寺廟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形態各異的石雕佛像;佛像雕刻藝術也是十分常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常見的有石雕佛像和木雕佛像等。這些石雕佛像是石雕工匠們根據佛經里的記載,運用各種石材秉著虔誠的心意恭造出來的石雕藝術品。
石雕佛像是我國傳統藝術的瑰寶,從古至今,人們對各種雕刻佛像藝術便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當我們走進寺廟,遁入佛門風光,不僅能聽到晨鐘暮鼓,還能看到各種形態各異的石雕佛像。供奉在寺院中的石雕佛像不僅形態不一,而且規格大小也各不相同;有的石雕佛像高大挺拔,有的石雕佛像則小巧細致。
石雕佛像造像顧名思義就是各種材料塑造佛像的形象,石雕佛像造像起源很早,在漫長的傳播過程中,石雕佛像造像隨各地域的風格幾經變遷,直到中華思想的融入,佛像在雕刻藝術形式上才顯現出燦爛的光芒,由此便產生了具有象征意義的石雕佛像造像藝術。可以說,石雕佛像造像幾乎能支撐起古代雕塑藝術體系,是千年華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石雕佛像造像是一件極其有講究的事。表面上看似“佛本無相”,但實際上卻有著嚴格的要求,人們可以在經書中,掌握正確的比例后,根據創作者對雕刻佛像藝術的深度理解,在雕刻技法和風格特征方面,融入自己的情感,將石雕佛像的藝術形式塑造得更加立體豐滿、神圣慈悲。
石雕是一種具有空間感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在生活中有許多隨處可見的石雕藝術作品,例如擺放在城市公園里的抽象石雕,或是擺放在場所門口的神獸石雕,亦或是擺放在寺廟內的佛像石雕等等;都是一種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形式。常常有人認為石雕佛像和人像雕塑是一樣的概念,其實不然,二者不論在創作手法還是在創作意義上都有著天壤之別。
隨著佛像雕塑的藝術形態的蛻變,人們更容易區分寺廟石雕佛像之間的區別,和其所代表的意義;這也會后來佛教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直到今日,供奉在寺廟內的佛像雕塑,依然保留著盛唐時期的豐盈和慈悲的外形特征。由此可見,唐朝是寺廟石雕佛像發展歷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里程碑。
縱觀全國的石雕產業帶,其分布十分有特點,北有河北曲陽,南有福建惠安;還有山東嘉祥和浙江青田等等。不同的石雕產業帶所擅長的雕刻工藝并不相同,其所擁有的石材資源也不同。河北曲陽盛產晚霞紅等石材,在當地十分擅長雕刻制作各類城市景觀石制品;山東嘉祥則擁有許多青石等,其十分擅長雕刻制作大型石雕山門。而浙江青田則是壽山石石雕的鼻祖,其溫婉細膩的人文情懷,正一錘一鑿地烙印在微型石雕工藝品上。
石雕佛像是寺廟文化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當我們走進寺廟遁入佛門風光,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佛像石雕。莊嚴慈悲的石雕佛像不僅將寺廟文化點綴得更加絢麗多彩,而且人們通過對佛像石雕的了解,也能將佛教文化更好地發揚光大。寺廟石雕佛像的種類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是我們家喻戶曉的,例如石雕觀音、石雕如來等;還有一些是我們十分陌生的,比如石雕大勢至菩薩,石雕藥師佛等等。
佛陀,在狹義上是指釋迦牟尼佛的意思,但是隨著佛教教理的發達,“佛陀觀”便分為法、報、應三身。遍滿宇宙寂靜之無色無形的理佛,稱為法身佛;為著救度眾生經過長時間積功累德的結果而顯現出佛身,并建立凈土的是為報身佛;因化益眾生,而出現在娑婆世界的,是為應身佛。寺廟中較常見的諸佛雕像有:石雕釋迦牟尼佛、石雕阿彌陀佛、石雕藥師佛、石雕大日如來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