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監測發現問題如何處理?
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立即進行危險報警,并應通知有關各方對基坑支護結構和周邊環境保護對象采取應急措施。
(1)基坑支護結構的位移值突然明顯增大或基坑出現流砂、管涌、隆起或陷落等;
(2)基坑支護結構的支撐或錨桿體系出現過大變形、壓屈、斷裂、松弛或拔出的跡象;
(3)基坑周邊建筑的結構部分出現危害結構的變形裂縫;
(4)基坑周邊地面出現較嚴重的突發裂縫或地下裂縫、地面下陷;
(5)基坑周邊管線變形突然明顯增長或出現裂縫、泄漏等;
(6)凍土基坑經受凍融循環時,基坑周邊土體溫度顯著上升,發生明顯的凍融變形;
(7)出現其他危險需要報警的情況。
水土保持監測是指對水土流失發生、發展、危害及水土保持效益進行長期的調查、觀測和分析工作。通過水土保持監測,摸清水土流失類型、強度與分布特征、危害及其影響情況、發展規律、動態變化趨勢,對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宏觀決策以及科學、合理、系統地布設水土保持各項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中小流域監測應包括以下內容:
(1)不同侵蝕類型的面積、強度、流失量和潛在危險度。
(2)水土流失危害監測: 1)土地生產力下降; 2)水庫、湖泊和河床淤積量; 3)損壞土地面積。
(3)水土保持措施數量、質量及效果監測; 1)防治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林、經果林、種草、封山育林(草)、梯田、溝壩地的面積、治溝工程和坡面工程的數量和質量。 2)防治效果:包括蓄水保土、減沙、植被類型與覆蓋度變化、增加經濟收益、增產糧食等。
(4)小流域監測增加項目:1)小流域特征值:流域長度、寬度、面積,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地貌類型,土地及耕地的地面坡度組成。2)氣象:包括年降水量及其年內分布、雨強,年均氣溫、積溫和無霜期。3)土地利用:包括土地利用類型及結構、植被類型及覆蓋度。4)主要災害:包括干旱、洪澇、沙塵暴等災害發生次數和造成的危害。5)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包括土壤的類型、厚度、質地及理化性狀,水土流失的面積、強度與分布,防治措施類型與數量。6)社會經濟:主要包括人口、勞動力、經濟結構和經濟收入。7)改良土壤:治理前后土壤質地、厚度和養分。